浅谈茶的本草理论

  • A+
所属分类:茶历史
 茶的本草理论
  茶的本草记述,以唐代苏敬等人所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最早,列于木部中品。其记述非常简洁,正文只有45字,注文也仅 50字正文:“若,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据《证类本草》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应作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注文:“《尔雅·释木》云:槚,苦茶。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生南、汉中山谷。
浅谈茶的本草理论
“性味”,是中药的重要理论,一般又可称之为“四气五味”。
四气(或四性),即寒、凉、温、热,表明药物的寒热特性。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药物的味道。这两者都与该药的功效与主治有着很大的关系。
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改作“味苦、甘,微寒,无毒”基本相同,只更动了两个字的位置。这是比较符合茶的实际味道的。中医理论认为甘者补而苦者泻,可知茶叶是功兼补、泻的良药。
浅谈茶的本草理论
微寒,即凉也。具寒凉之性的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这也与茶的实际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论述,也大体类似。例如《本草拾遗》作“寒,苦”;《汤液本草》作“气寒,味苦”。
归经”,是出现较晚的中药理论,到金元之际才盛行起来,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谓归经,是指药物的主要功效所属的“经络与脏腑。
例如:治咳喘者,归于肺(手太阴)经;治排尿疾病者,归于肾(足少阴)经或膀脱(足太阳)经。茶的归经,据《汤液本草》是“人手足厥阴经”(手厥阴属“心包”,足厥明属肝);据《雷公炮制药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浅谈茶的本草理论
五脏,是中医脏腑学说(一般称为“脏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脏,说明功效是十分广泛的。功效与主治,是中药的最主要内容。没有功效与主治,就不称其为药物。
功效,亦可称之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种抽象名词,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
主治,是指所能治疗的主要病症,如同书正文中的“瘘疮”、“热渴”等。关于茶的功效,大致可以归纳为二十七项。
浅谈茶的本草理论
如下:安神除烦、少寐、明目、清头目、下气、消食、醒酒、去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疗疮、利尿、通便、祛风解表、益气力、坚齿、疗肌、减肥、降血脂、降血压、强心、补血、抗衰老、抗癌、抗辐射。
至于茶叶为什么能有这些功效与主治,本草一般从气味厚薄、天人合、升降、归经等理论加以解释。
如《本草纲目》解释茶的药理作用时说: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明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