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洗一洗的理论出处何来?
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泡茶前就得先洗一下”的“头道茶”理论是从哪儿来的呢?
1、对茶叶“洁净”的错误认识。
历史上,由于制作环境、工艺等技术条件不高,加上运输不便,茶叶的确存在一些卫生问题。但是发展到现在,只要是按照标准制作生产的茶叶,净度一般都是有保证的。
换个角度想,是不是喝咖啡前也要洗洗咖啡粉,喝红酒前也得煮开红酒呢?
2、以为头道茶可以去“农残”。
这个前文有说到。
3、部分不专业的茶艺表演者的放大。
在表演过程中,为了完善泡茶的整个步骤和流程,几乎每一次表演都会特别演绎“头道茶”,无形之中将其放大了。
于是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们依葫芦画瓢,按着茶艺老师的方法来泡茶,从而脱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考方式。
4、部分商家的销售技法。
就像前文里提到的,第一道茶汤中,往往包含了茶叶的大量信息。
于是,为了让你喝到“更好的汤感”,许多商家会冲洗头道茶,有的甚至会冲洗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久而久之,大家就误以为这是泡茶的正确步骤了。
头道茶的“断案”职能。
头道茶不一都要喝掉,但若说它是“没用的一泡”,可就大错特错了。
窥一斑可知全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作为一款茶的头一道,它隐含的信息量可能是惊人的。
比如:头道茶入嘴后,感受到淡淡的尘土味或其它异味,说明这款茶的储存环境可能不达标。
如果有焦糊味,可能是工艺出了一点问题,例如炒糊、炒焦的情况。
如果尝到霉味,说明这款茶在存储时可能有受潮。
如果茶汤碎茶或碎渣较多,则可能是原料等级不高或者撬茶技术太差……
在普洱茶界,就有人曾戏称头道茶为“黑匣子”,浅尝一口头道茶,并细细品味里面的滋味,就能获得不少辨别茶叶品质的信息,这个方法非常好用。(来源:茶听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