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1001夜》第126天:民族种茶主题周!普洱茶祖先的各种版本故事

  • A+
所属分类:行业新闻

《普洱茶1001夜》第126天:民族种茶主题周!普洱茶祖先的各种版本故事

 图为《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本图由作者提供)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叫陈远,来自云南石屏,毕业于云南农大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在上海,浙江沿海一带工作,从事六大茶类销售培训工作。十年不忘喜欢普洱茶的初心,最终又回到普洱茶的世界来专注普洱茶学习。普洱茶博大精深,《普洱茶1001夜》不断完善资料分享给大家,做到通俗易懂,衷心希望能为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带来一点福音。   

《普洱茶1001夜》第126天:民族种茶主题周!普洱茶祖先的各种版本故事

1.云南人的“茶祖”孔明的由来

在云南普洱茶里面不缺故事,特别是茶祖的各种传说,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

《普洱茶1001夜》第126天:民族种茶主题周!普洱茶祖先的各种版本故事

【三国时期】

武侯遗茶,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候(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莽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

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孔明山在勐腊县明乡西50公里处),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山上有祭风台,山上的大茶树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另有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都举行放孔明灯的活动,称为“茶祖会”。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2.濮人种茶的故事

相传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是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先民“濮人”。而普洱茶以其集散地和原产地普洱而得名来命名的,其产区以普洱为中心,辐射澜沧江流域,按地域来讲,只要是历史至今,普洱管辖的地方生产的茶叶,都可沿用普洱的名称,称为普洱茶。

普洱茶的前世,离不开古濮人,古濮人是3500年前就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先祖,是今天分布于普洱茶主要产区的布朗族、拉祜族、佤族以及德昂族共同的先民,堪称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茶叶生产的古代茶农。

按年代的起源应该是:

【商周时期】

以茶作贡,《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122~1116年),参加征战的巴蜀(注,此时的巴蜀范围包括今云南的部分地区)等南方小国部落就有以茶叶作“贡品”,据一些学者推断,这里的南方小国部落人,就包括古濮人。云南普洱茶的产销历史,始于商周,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据说自古以来,濮人无论定居哪里,都要在居住地周围种上茶树、经考证,如今在云南发现的千年古茶树,就是经古濮人驯化的野生古茶树。

《普洱茶1001夜》第126天:民族种茶主题周!普洱茶祖先的各种版本故事

1800年前,濮人后裔、布朗族王子叭岩冷试就曾经带领人们大量种植茶树,澜沧景迈山的方亩古茶树是布朗族的祖先所载培,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记载着他们的祖先叭岩冷倡导种茶的史事,在其古老的《祖先歌》中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堆/叭岩冷是我们的租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至今,在云南大地上,只要是古濮人居住过的地方,都有他们种植下的高大茶树,他们因此当地人称为“云南种茶的祖先”,至今保留下来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及澜沧、勐海裁培型古茶树等即是古濮人种茶史的物证。历史的普洱地区,是濮人的后裔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及德昂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唐代称为“步日睑”,宋元时代称“步日部”,均是普洱的古名异写。

“步日”,“普洱”是佤语“濮人兄弟”之意,佤族学者魏德明(尼嘎)先生调查证实,无论是“步日”,还是“普洱”,都与濮人有关,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布耳”,有的方言为“布日”。所以说,“步日”和“普洱”是用民族名引申出来的地名。

“普洱”两个字,其实就是对古濮人后裔布朗族的称呼,进而把古濮人后裔居住的地方称为普洱,把普洱地区出产的茶叶,称为普洱茶。我们可以通过筒单的脉络图来理解今天普洱茶的由来:思(茅)普(洱)区的古代濮人—今布朗族先民职集生活地“普洱”普洱人(濮人)种的“普洱”茶。

3.唐宋元明时期的茶叶故事

【唐朝时期】

中央政权对普洱地区的茶叶生产予以重视,并开始进行茶贸易。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效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驼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宋朝时期】

960年~1279年,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当时的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作茶马交易,并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江南的达官贵人无不对上乘的普洱“紧团茶”赞不绝口。宋朝名士王禹锡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普洱茶后,曾写过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茶。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元朝时期】

1261年元朝建立,元十三年(1276)正式建立了云南行中书省,派赛典赤主持云南政务,行省官署所在地中庆(今昆明)成为云南省行政中心。“云南”从此成为省一级行政区划的称谓,元王朝在云南建立政权,也借此打开了普洱茶对外交流的官方市场,促进了普洱茶的对外交流。同时,大批的汉人迁居云南,使中原文化在云南得到渗透和传播,推动了云南茶叶的发展。元十九年(1282)元朝大军南征“八百媳妇国”,途经澜沧江整控渡口,在江西崖壁留下题刻,《普洱府志》称其为“思茅元碑”。元朝的这次南征加强了普洱与内地的交流,普洱茶与内地茶文化一起得以发展。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后,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明朝时期】

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洱,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著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篡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据考证,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浙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一方面获得来自边疆少数民族也”,明代非常重视茶马互市,严格控制茶叶贸易,地区的马匹,同时消弱了他们的战斗力。为了维护这种统治策略,严厉禁止私贩茶叶,走私茶叶被定为死罪,甚至关口要隘发生走私茶叶事件,如系官员失察,则与走私茶叶同罪。朱元璋的驸马走私茶叶,也被按律处死,可见当时茶马互换之紧要。

《普洱茶1001夜》第126天:民族种茶主题周!普洱茶祖先的各种版本故事

4.德昂人种茶的故事

德昂人以茶叶为始祖,茶叶不仅生育了人,还生育了日月星辰,所以德昂人无论迁居到何处,都要先种上茶树。佤族的巫语有"你喝了茶叶水,你见到了鬼魂"。茶树就是鬼魂、就是祖先。思茅、西双版纳产茶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樊绰《云南志》卷七说:"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普洱茶1001夜》第126天:民族种茶主题周!普洱茶祖先的各种版本故事

樊绰书作于咸通四年(863),根据的是贞元十年(794)以前资料。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及以南地区,相当于今思茅地区与西双版纳州。银生城界诸山,当即思茅,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为主的群山。从语言上来研究,云南各族人民饮用的茶叶主要来源于思茅、西双版纳。

今伲、傣族称茶为“La”,彝族撒尼方言、武定方言也称茶为“La”,纳西族语言称为“Le”,拉枯族语称“La”,藏族发音为“ja”,贵州苗族发音为“chula”。可知这些民族最早饮用的茶叶是思茅、西双版纳的停傣族、伲族供应的。西南各族人民仰赖思茅、西双版纳茶叶的历史已十分久远。从樊绰《云南志》的记载看,至迟在1200年以前洱海地区的居民已饮用来自思茅、西双版纳的茶叶。“杂椒、姜、桂烹茶”,也是中国饮茶的古法。古代本草家认为茶味甘苦微寒,椒、姜、葱俱是热性,以椒,姜、桂等和烹而饮之,以去寒,被誉为饮茶良法。现在,许多地方饮茶,还有加姜、桂的,叫做"擂茶",今白族喝茶亦有放入姜、椒的,保存着古代饮茶的遗风。

特此鸣谢:本图文由《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供稿,版权与本网无关。

【《普洱茶1001夜》更多内容推荐】

《普洱茶1001夜》第120天:普洱茶品牌主题周!普洱茶品牌少,中小公司趣味多

《普洱茶1001夜》第121天:民族种茶主题周!种茶始祖的故事有哪些?

《普洱茶1001夜》第122天:民族种茶主题周!布朗族特殊的喝茶方式,最值得挖掘的故事

《普洱茶1001夜》第123天:民族种茶主题周!到底有哪些民族在种茶?

《普洱茶1001夜》第124天:民族种茶主题周!傣族人民种茶的传说,你听说过吗?

《普洱茶1001夜》第125天:民族种茶主题周!拉祜族种茶的故事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