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提到老曼峨的苦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尽管汤质纯净,滋味浓酽,但很多人对茶中浓到化不开的苦底似乎是“零容忍”,一口茶汤倒入嘴中,还没入口就立马忙不迭地把茶汤吐出来了。这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茶的苦涩味太重,才会让人觉得“难以下咽”。
尽管我们知道苦能回甘,茶涩则导致生津产生,而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饮茶历史的国家,对茶的苦涩味更是向来不惮。只是笔者想说的是,喝茶,解渴而已,苦涩适度就好,苦到让人觉得闻风丧胆未免丧失了喝茶的初心。
由此,我们也能推敲出一点,不同产区的普洱茶在口感滋味上会有所不同,也会呈现出一些较为显著的特点来,比如说班章茶的霸气、易武茶的柔和,冰岛茶的甜纯等等。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想要减少普洱茶苦涩度,就可先从制成普洱茶的原产地出发,根据各个普洱茶产区茶的口感特性挑选一些适合自己饮茶偏好的茶,这样也不失一个“减少”普洱茶苦涩味直接有效的方法。
回归正题,因为本文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在冲泡的过程中减少普洱茶的苦涩味,所以,接下来我就从这歌角度重点讲讲。
排除普洱茶原料等级的差异及撬茶失当等的因素,想要减少普洱茶的苦涩味,首要的一点就是在冲泡过程中遵循泡茶的既有范式,严格按照冲泡一杯普洱茶的规范流程来操作。
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去做:
1.投茶有克数
尽管每个人品饮普洱茶要求的浓淡、苦涩程度不一,但根据普洱茶界资深茶人们多年的喝茶经验看,在泡茶时,投茶量通常设定在7-8克,品饮者对泡出茶汤的苦涩味接受度较高。无论喝茶好“重口味”,还是口感偏淡,喜好一杯淡雅好茶,都可以在这个均值上进行微调。口味重,则投茶量降至5-6克,反之,则可改为10-12克。只要把握好了这个投茶要义,普洱茶的苦涩程度就能把握个大概,而不至于使茶味偏向一隅,要么寡淡无味,要么“苦不堪言”。
此外,这里面也隐藏着茶水比的问题。除了注意对投茶量的掌控之外,把握好合适的注水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的茶水比、多茶多水、少茶少水等可根据个人喜好酌量配比。
2.泡茶注水要做到“快、准”二字
“快”指的是要遵循“即入即出”的原则,茶汤注入盖碗的速度要快,出汤的速度也要快。这两个方面只要有一个做得不到位,稍有滞缓,都会导致普洱茶的苦底加重。(之所以要有这一说,主要是因为普洱茶大叶种的原料特性与其采用的揉捻加工工艺,导致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且茶中水浸出物析出速度快。)
“准”字,则指的是泡茶注水时注水的方向、位置要准确。一般来说,新手泡茶多采用单边定点注水的方式,有些泡茶技艺娴熟的茶人使用的是螺旋型注水或环圈注水的方式。不过,这些都不许结合普洱茶原料的老嫩程度来看。原料嫩度高的茶,就避免使用正中定点注水或多边定点注水的方式,注水时尽量是沿着盖碗或紫砂壶器具的边缘(壶壁)注水;原料粗疏一点的,冲泡的方式当然可以多样化一点了,讲究也不是很大。
此外,在冲泡普洱茶的过程中,想要降低茶汤的苦涩味,还应同时兼顾注水的高度,冲泡水线的粗细,无论高冲、高吊,还是低冲、低吊,在兼顾普洱茶香的同时,都应在调整水线粗细,注水快慢等情况下,减少与茶注水时的正面冲击力度和接触时间。
3.尽量减少对茶的闷泡
有时我们在冲泡普洱茶时,特别是到了尾水阶段或是碰到一些耐泡度不高的茶,我们就会采取闷泡的方式,虽然这样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普洱茶的滋味,使隐藏在茶中的内含物质充分释放,但与此同时,它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茶的苦涩度。所以,不到万不得以已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避免对茶的直接闷泡。
4.冲泡过程中避免翻动叶底
在喝茶的过程中为综合考察普洱茶品质高低,除需对干茶的条索形态、茶汤的滋味饱满程度、汤色的透亮度等方面进行品评之外,有时还要结合冲泡到尾水阶段的普洱茶残渣(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叶底)的老嫩程度、鲜活程度进行观察。有的茶友为一探究竟,通常会在冲泡前期或中期阶段就迫不及待翻动盖碗中的叶底。
殊不知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失当动作,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喝茶秩序、使后面的喝茶品饮无法顺利进行,而且茶汤也会因此而变得苦涩不堪。所以,为减少普洱茶的苦涩味,就应避免这一“不恰当”的行为的发生。
以上几点就是笔者关于在冲泡时如何控制普洱茶的苦涩度的一些小小的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略有帮助。(本文系说茶网原创,作者:简抒,图片来源:南茗佳人,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