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建国后,普洱茶的产销格局变迁如下:
1.1950年-1977年
普洱茶外销香港
做旧技术催生仓储与熟茶事业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港商主导的香港、东南亚普洱茶市场。这是低档大众口粮茶时代。
五六十年代,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故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由拥有出口权的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拥有销区话语权的香港人所保持。50年代,香港茶商不但是销售主力军,还是生产主力军。因为50年代初期,他们采用人工做旧技术,复制号级茶,并将快速陈化后的普洱茶大量供应茶楼。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于是香港茶商向东南亚与广东调原料,生产做旧普洱茶。做旧就是熟茶与湿仓茶的前身。可以说,香港人在五十年代初研制的做旧,开启了普洱茶的仓储时代,以及其后的熟茶时代。此外,越南、泰国的“边境普洱”也在兴起。
五十年代,广东进出口公司的成品茶在香港不太好卖,因为没有经过做旧。广东为打开成品茶市场,于是在50年代后期破译香港的做旧技术,并于60年代初期形成广东普洱茶的技术风格,并将成品茶大量出口香港。在广东普洱茶的冲击下,香港丧失了生产普洱茶的优势,转而大量向大陆进口普洱茶成品。广东普洱茶,是带有广东烙印的熟茶,其跟后来的云南现代熟茶风格差异很大,其采用广东毛茶、云南毛茶与越南毛茶进行发酵,故生产出来的成品,被称为“广云贡饼”。
在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的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原料,用于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当然,广东公司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是广东原料,云南青只是配角。广东公司也会向云南计划调拨成品茶,但数量有限。
70年代初期,云南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自然想生产成品直接出口,于是派人去广东学习做普洱茶,加以改进提升,从而诞生了划时代的现代熟茶。熟茶在1975年试制成功,通过参加广交会,引起了香港茶商的极大兴趣。香港茶商将云南普洱茶(特指熟茶)出口到日本,引起了日本普洱茶热,并介绍法国人甘普尔来做沱茶,引起了西欧国家的普洱茶热。
于是,从1978年起,云南开始在普洱茶国际贸易中崭露头角。但真正取得统治地位还是在九十年代完成的。(来源:茶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