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树及产区特点(一)

  • A+
所属分类:普洱茶知识

云南茶树及产区特点(一)

喝茶的人怎么可以不懂茶呢?喝茶是一门大学问,茶叶的采摘、冲泡、茶具都有所讲究。学无止境,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些关于茶树的知识吧

一、四季茶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随太阳的公转变迁。在饮食上我们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蔬菜分四季,茶同样也分四季茶,分别是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

冬季茶树生长缓慢,茶叶产量少,加上采摘后茶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再次发芽,采摘冬茶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云南的各大茶山很少采制冬茶。

春茶是指冬季结束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成的茶。

由于茶树在冬季进行了漫长的休养生息,寒冷使得茶树呼吸作用减弱,减少了白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而来的营养物质的消耗,为春芽的萌发提供了大量的营养。

所以,春茶叶片肥硕,芽茶上带有白色毫毛,是制作普洱生茶的上好原料。春茶富含大量维生素和芳香物质,茶汤滋味鲜爽、香气浓郁,品质最高。

夏茶又被称为“雨水茶”,顾名思义,雨水多的季节采制的茶。夏季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植物生长迅速,呼吸作用增强,茶叶很容易老化。

夏茶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增多,维生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苦涩感加重。因此,夏茶一般用来作为发酵茶。

秋茶是指在秋季采制的茶,正因如此,秋茶又被称为“谷花茶”。

“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秋季秋高气爽,独特的气候特征带给秋茶不一样的品质特征。

但是,秋茶内含物质没有春茶丰富,所以茶汤饱满度比春茶弱,苦涩味比夏茶淡,香柔水薄,层次较丰富,品质较好。

二、茶树发芽时间差异

云南茶树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各个茶区的海拔高低不同,气候有所差异,茶树发芽时间不同。

平地茶运用现代化技术种植、管理,施肥洒药,发芽最早。

小树茶是指树龄在35到60年的茶树。

小树茶树龄小,根系浅,树形不似大树茶、古树茶那般高大,汲取营养物质的能力强,将营养输送至树梢所用时间短,发芽较快。

大树茶、古树茶生长在山野,不施肥,不打农药,完全靠自身根系从土壤中汲取生长所需营养,最晚发芽。通常情况下,茶树树龄越大,其休养生息时间越长,发芽越晚。

影响茶树发芽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上面所说的茶树品种和树龄外,还有土壤、海拔、光照、降雨等。

总的来说:暖冬早于寒冬;低海拔地区早于高海拔地区,低维度区早于高维度区;向阳区早于背阳区,降水充足地区早于干旱地区;平地茶早于小树茶,小树茶早于古树茶,过渡型养护茶早于野放茶。

任何一款茶的来源都不是无迹可循的,掌握茶树的知识,方可知晓杯中那一汪茶汤香往何处来,涩往何处去。

“前人种树,后人喝茶。”世间万物繁衍生息离不开天地自然。

临沧市古茶树资源分布

茶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及其生长特点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界于北纬23°04′-25°02′,东经98°40′-100°33′,处于澜沧江和怒江两水系之间,中部贯穿南汀河,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海拔450米,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突出,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等不同气候类型。土壤条件优越,植物、动物种类丰富,区系成份复杂,是动植物南北过渡、东西交汇之地,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1.茶树资源分布

临沧市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古茶树遗产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1981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临沧地区茶叶研究所组成的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组,对临沧市的凤庆、云县、临沧、双江、永德、镇康6个县32个村(点)作了全面考察,采集茶树标本77份,其中栽培型茶树标本50份,野生型茶树标本23份,近缘植物标本4份,经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和中国茶科所、云南茶科所鉴定分类,全市共有4个茶系,8个茶种,其中大苞茶为临沧地区独有种。

2.野生古茶树分类

临沧市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在海拔1050米至2720米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种,有大量野生茶树分布,在双江勐库帮骂雪山、沧源县糯良大黑山、单甲大黑山、凤庆山顶塘大山、临沧县南美发现了种群数量巨大的野生茶树。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和云县茶房大苞茶。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1997年8约发现,位于双江县勐库镇五家村帮骂雪山原始森林,帮骂雪山山顶海拔3233.5米,茶树群落地理坐标为北纬23°40′49″-23°44′25″,东经99°2′15″-99°4′21″,海拔2250-2720米,集中分布面积373公顷,植被为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茶树分布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米就有株高15米以上,根颈干径0.40米,以上的野生茶树生长,株高3米以下的茶树随处可见。根颈最粗的1号大茶树海拔2700米,根颈干径1.04米,株高15米,树幅13.7×10.6米。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布海拔高,海拔上限达2720,是迄今发现的茶树最高生长海拔,比云南省栽培茶树适生海拔上限2400米还高出320米;二是群落分布面积大;三是茶树种群数量大、密度高,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四是种群年龄结构明显呈增长形,说明该群落正朝着有利于茶树科群的方向演替。群落中有多种山茶科植物,茶种的初步分类检索结果为多脉普洱茶(变种),最终结果有待进一步确认。当地群众过去有到野生茶树群落中挖茶苗回家种植的习俗。

茶房大苞茶。1981年在云县茶房乡李家村发现,生长在海拔1050米的山地疏林中。乔木型,树高12.1米,根颈干径0.60米,树幅5×5米,因苞片大,宿存而得名。是已发现的茶组植物中临沧市独有茶种。

3.栽培型古茶树

临沧驯化栽培型茶树,史料载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唐代《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饮之”。唐朝南诏时期银生节度的辖区曾一度包括今澜沧市,“银生城界诸山”包括今云县漫湾、忙怀、茶房、大石。《顺宁杂著》记载“楚僧洪建名王晋和尚,来此……建立禅院,名曰:‘太华寺’。太华寺为顺宁禅林第一寺,其谷间多有茶,味淡而微香,较普洱茶细,邻郡多够,觅者,不可多得”。古代先民驯化栽培茶树的历史,应早于史料记载。在凤庆、双江、沧源、云县、临沧县境内均保存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茶树。对大叶茶栽培史具有时代意义的应首推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勐库冰岛古茶园。

香竹箐大茶树,位于凤庆县小湾镇华峰村香竹箐,根颈干径1.59米,株高9.3米,树幅7×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大茶树之一。

冰岛古茶园,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双江勐土司派人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功150余株。1980年查证时尚存第一批种植的茶树30余株。2002年3月调查,存有根颈干径0.30-0.60米古茶树1千余株,冰岛古茶园的种子在勐库繁殖,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双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给顺宁土司,送茶籽数百斤,在顺宁繁殖变异后,形成了凤庆长叶茶群体品种。勐库大叶茶传入临沧县邦东乡后,最终形成邦东黑大叶茶群体品种。50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冰岛古茶园的后代直接和间接向市内外、省内外大叶种茶区传播,仅临沧市形成60多万亩的规模,是云南大叶茶的发祥地之一。

4.凤庆古茶树、古茶园分布

凤庆县位于东经99°31′-100°31′,北纬24°31′-25°02′,海拔在919至3098米之间,为低纬度高海拔的生态环境。临沧江横穿期间,山峦起伏,层林叠嶂,原始密林茫茫苍苍,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成林成片,随处可见,是中国乃至世界古茶树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

凤庆古称顺宁,为蒲莽之地,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等少数名族的先民。凤庆发现和利用茶叶是由野生茶开始的,初为药用,继而成为祭祀用品并逐渐发展成为饮料。凤庆的古茶树古茶园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野生古茶树,生长于原始森林和现在的次原始森林中,因其自然生长而形成古茶园或古茶树群落;另一种则是先民们因发现茶叶的效用后将深山野林中的野生茶树移植于房前屋后种植并广为推广而形成的古茶园。

腰街彝族乡新源村山头生长的胸径1.15米,树高15米,树幅7.7×7.8米的新源本山茶;大寺乡岔河村羊山寨有栽培型苞红茶,树高8.7米,树幅7.5×6米,胸围3.45米,胸径1.13米。

鲁史、诗礼两乡镇在古平、金鸡、古墨等村的山林中,发现有较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鲁史镇金鸡村有百株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山头海拔2400米左右地带,生长着约3000多株的野生茶树,金马村山的老道箐一带,也发现百株野生古茶树。诗礼乡古墨村山头的原始森林周围,海拔2500米得小光山约2平方公里内生长着野生古茶树群路。郭大寨彝族、白族乡琼英村老李寨农户园埂边生长着一株高7.9米,干径0.47米,树龄为100多年。该树是中科院茶叶研究所提出的全国重点保护的46株古茶树之一。另外,还有雪山镇立马村、新华牛肩山,凤山镇安石村中岭岗、倒流水、上寨等村,大寺乡平河、河顺、岔河等村,腰街乡、小湾镇所属各村,都有古茶树或古茶树群落分布。

腰街乡新源村的村民耕地上游根部周长1.5至1米得野生大茶树仅百株;在柏木村的大丙山有七株古茶树根部最大周长为3.2米。最小周长为1.4米,树高最高7.4米,一级分枝最多为8枝,属当地村民长期采摘食用的茶叶;在柏木村大丙山核桃树沟两侧有30多株古茶树,这些古茶树最大周长为3米,最小的1米,树幅最大的为5×3米,最小的为3×2米,一级分枝多为2-4枝,也有的一枝独立成伞状的,占地有3亩左右分布于沟的两侧;在柏木村大丙山张世华家的森林(属次原始森林)和周围原始森林中发现成片分布不均面积在千亩以上的古茶树群落,经科技工作者在森林的外围部分地点勘查,,发现古茶树的生长情况大小不等,大的有茎部周长在2.2米,高8.9米,一级分枝4枝,呈蓬状,小的是古茶树籽自然繁殖的幼苗和成年茶树。

凤庆县本山大树茶,其中一株,树高15.7米,树幅7.8米,干径115厘米,树型乔木,树姿开张,叶片长宽19×8.2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形成椭圆或披针,叶脉9-11对,叶平面,叶基红色,芽叶无毛,花径5-6厘米,子房多毛,柱头5裂,果大,呈柿形,果柄长1.7-2厘米,种皮黑褐色粗糙。

根据几次古茶树情况普查的结果表明:凤庆县具备古茶树生长的有利地理环境,凤庆古茶树生长的年代源远流长,凤庆古茶树的面积在万亩以上,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

5.双江县古茶树资源分布

双江县古茶树资源分布在勐库镇公弄办事处五家村的大雪山原始森林中,东经99°2′-99°4′21″,北纬23°40′49″-23°44′25″,垂直分布海拔2250-2720米,面积373公顷。古茶树群路植被主要是杂木林和竹林,在茶树生长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米都有古茶树,树高15米左右,干围1.5米以上的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高22米,基围最粗的3.25米。树高在0.3米-2米的茶树随处可见。1号大茶树生长在海拔2720米,树高16.8米,乔木型,基围最粗的3.25米,胸围3.1米,树幅13.7×10.6米,分枝密度中等,生长强势,无病虫害。

双江冰岛野生大树,树高9.4米,树幅3.8米,干径73.2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4.0×7.5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卵圆形,叶面隆起,叶齿浅疏。花大平均花径7.0厘米,花瓣9-10片。子房毛多,柱头3-5裂,果大,呈柿形,果皮厚。

6.永德县古茶树资源分布

永德县古茶树资源,其中一株树高8.7米,树幅4.9米,干径70.0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3.1×4.3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披针形,叶面平,叶齿流疏。平均花径5.2厘米,花瓣11片。子房有毛,柱头4-5裂,果径3.7厘米。适制绿茶。

7.镇康县大山茶资源分布

镇康县大山茶资源,其中一株树高9.5米,树幅4米,干径4米,干径60.0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3.0×5.3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面平,叶齿锐浅不明,花径4.8厘米,子房毛特多,柱头4-5裂,花柱长1.9厘米。果径3.8厘米。种子和棕色,种皮粗糙。适宜制青茶。

8.澜沧县古茶树资源分布

澜沧县11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分布有古茶树,其中分布范围广、分布面积大、数量多的乡镇为单甲、糯良两个乡镇,这两个乡镇的野生古茶树分布范围从糯良大黑山到单甲乡整个6万多亩的国有林区,野生茶树与各种杂树共生,现已发现大的古茶树树高30米以上,树幅达35米以上。

糯良乡怕迫村、班考村一带,现保存完好的帕迫村一片,生长着古茶树200多棵。这片古茶树较大的树龄在400年左右,树幅28.3米。树围1.9米,树高12米。

德宏州古茶树资源分布

茶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生长特点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西南部,高黎贡山西部。州内地形复杂,河川沟谷纵横,山坝交错,海拔高差悬殊,最大的山坝高差3200米,气候垂直差异大,形成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西部气候类型。这种气候非常适宜于古茶树的繁衍生长,形成了高黎贡山山脉的古茶树群落。

高黎贡山山脉古茶树群落覆盖德宏州全境。目前发现树龄200年以上的有23株,最大的是梁河县大厂乡赵老地荷花村一株野生型古茶树,直径131厘米,树龄约700年。其次是潞西市江东乡仙人洞村河边寨的一株栽培型古茶树,直径85厘米,树龄约600年。

在德宏州境内,古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其中属秃房茶系的大叶种应属国内独有。陇川县弄巴乡观音山红芽茶,不同于一般的红芽茶,水浸物含量比一般茶种都高。

德宏州的古茶园分布在盈江的勐弄乡,潞西市勐戛香菜塘村,三台山储冬瓜村,瑞丽市弄岛乡雷允村,多数是被誉为“古老的茶农”的濮人后代徳昂族种植的。

1.路西县古茶树资源

路西县古茶树资源中,花拉厂大茶树树高9米,树幅4.7米,干径65.0厘米,树型乔木,树姿半开张,叶片长宽13.1×5.4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片微隆起,平均花径3.7厘米,花瓣8-9片,子房有毛,柱头4裂。利用情况,适制绿茶。

2.梁河县古茶树资源

梁河县古茶树资源中,大山茶树高10米,树幅6米,干径70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4.3×4.9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长椭圆形,叶片微隆,叶尖尾尖,花瓣11片,子房有毛,花柱长2.6厘米,柱头5裂,果径3.4厘米,种径1.4厘米。利用情况,适制绿茶。

保山市古茶树资源分布

茶区地位位置和气候环境及其特点

保山市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分布在昌宁县、腾冲县、龙陵县镇安、保山瓦窑以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栽培型古茶树分布在保山隆阳的徳昂日寨、大中寨、摆落塘、邦龙村、老营西河杉林果寨杨柳茶山、腾冲蒲川乡、龙陵镇安小田坝、施甸关摆马村等处生长,树龄在300-800年左右。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树的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2400米,以1640-2200米居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树面积1.5万亩。保山已发明茶祖植物2个茶系,5个茶种。野生茶中以大理茶种C.t2liensis和滇缅茶种C.ill2w2diensis为主,栽培茶种以普洱茶种C.2ss2mie2和茶种C.sincnsis分布较广泛,勐腊茶种在瓦渡乡有少量分布。

1.昌宁县古茶树资源分布

昌宁县位于澜沧江中下游的明山秀水之间,境内气候十里不同天,海拔相对高差较大,形成了低热、温热、温凉、高寒的立体气候。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四十六点七,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境内大部分地区空气相对湿度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年日照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土壤腐殖质含量高,独特的土壤、气温、雨量、温度等自然生态环境最适宜茶树生长。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1268-1398),官绅令人在碧云寺内植茶,制作明朝贡品“碧云仙茶”,开始了昌宁县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

昌宁县境内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型古茶树、茶园主要有箐茶和苞红。青茶于1981年发现在,街水炉阿干梁子原始森林内,方圆百亩面积内分散出现,一般树高700厘米-800厘米,树幅300厘米×500厘米,胸径8厘米-10厘米,叶形椭圆,叶色绿,叶质薄软,叶面微隆起,芽有多层鳞包裹,叶面积71厘米。包洪茶属大理茶叶种,在大田坝乡与漭水镇相联界得狮子塘梁子原始森林中,分布的野生古茶资源,其中最大的一株高1000厘米,树幅600厘米×700厘米,胸径15厘米。栽培型古茶树、茶园主要品种有理茶、腾子茶和昌宁大茶(漭水原头种)。腾子茶分布在漭水大竹林大丫口、右甸新城瓦谷箐等地,发芽早,最大植株高860厘米,树幅700厘米×800厘米,树干基部直径约100厘米,芽叶茸毛多,叶深绿,春节可采茶祭祖。昌宁大茶分布在漭水黄家寨、黄家大洼、碓房箐等地约10余亩。树高800厘米-1000厘米,树幅500厘米×600厘米,胸径55厘米,超大叶型,叶深绿,强隆起,芽茸毛多。大理茶系中的右甸石佛古茶树群落,在《茶树原产地》一书中已有记载。

距县城5公里左右的甸镇新华村石佛山,海拔2080米,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生长的古茶树分别以1、2、3、4编号。最大的一株编号为1号,其树冠大,分枝多,且分枝部位低,叶呈柳叶型,当地人称为“柳叶青”。编为2号的一株属乔木型,树干直立,叶呈椭圆型,品种属大叶种。编号为3号的和2号一样,编号为4号的即为《茶树原产地》一书中所记载的。

1号古茶树,为大理茶叶亚系中叶种。树高1484厘米,基部直径135厘米,基部周长382厘米,一级分枝高度130厘米,分枝5杈,一级分枝最大直径50厘米;二级分枝高度153厘米,分枝10杈最大直径119厘米,树幅为1180厘米×1066厘米。

2号古茶树,树高1186厘米,基部周长245厘米,一级分枝高度106厘米,分枝5杈,最大直径为38厘米;二级分枝高度84厘米,树幅730厘米×730厘米。

3号古茶树,树高1176厘米,基部周长132厘米,一级分枝最大围径88厘米,一级分枝高度38厘米,树幅700厘米×700厘米。

4号古茶树,树高820厘米,基部周长118厘米,分枝较密,新梢叶质柔软,叶面有光泽。

5号古茶树,树高13.3米,树幅6.30米,干径80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3.0×4.7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长椭圆形,叶面平,嫩叶主脉微红。花径平均4.8厘米,花瓣9-11片,子房多毛,柱头5裂,果呈偏球形,果径3.0厘米,适宜制绿茶。

2.龙陵县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

龙陵县野生古茶树,其中一株树高18.2米,树幅5.8米,干径123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3.3×6.6厘米,叶椭圆形,叶厚有光泽,叶色深绿。芽叶茸毛稀少。花大,平均花径5.8厘米,花瓣11片,子房有毛,柱头5裂。

3.腾冲县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

腾冲县野生古茶树,其中一株树高7.7米,对幅2.5米,干径29.3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7.5×6.6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面平滑、叶质厚,叶色深绿。芽毛稀少,芽色薇紫,平均花径4.8厘米。子房有毛,柱头5裂。(作者:小宝,来源:普洱茶文化馆,图来源:南茗佳人)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