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普洱茶新世界的发端
二十一世纪初
这里面慢慢就到了我们说的第三个想回去的节点,也就是新世界的发端,二十一世纪初。那个时候古树和台地的价格未有显著区别,甚至很多时候台地茶更贵,因为采摘等级更好把控,外观更好看。什么班章冰岛,价格都是个位数好吗,只有易武才能上十位数。你想不想回去,说实话,我想回去,因为不仅是便宜,原料品质也更好。
慢慢的,大家喝来喝去,发现大树和台地就是不一样啊。不管科研人员怎么说台地茶含***更高,但是嘴巴不会骗人啊。于是开始有少部分人关注古树,主要是台湾人和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人。台湾人发掘了易武,广东人就开始在勐海寻找,所谓新八大茶山,就逐渐为世人所知了。名山古树的新世界雏形就慢慢呈现出来了。
普洱茶越存越好好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但其实怎么存?存什么?大家并不清楚。加之贪心驱使,就带来普洱茶泡沫爆发,这个也不详细讲,对于一个缺少标准,缺少规范的市场,这是必须经历的。
破灭之后最为重要的现象就是古树茶和台地茶价格的分野,从原来相差不大,到现在天壤之别。即使是不知名的茶山,古树价格也一定远高于台地价格。这背后是各地的普洱茶人开始深入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寻找各类古树资源,深入发掘普洱茶的价值。
在新世界的开端,很多人的观念还会受旧世界的影响,包括存储,包括品鉴,慢慢的,随着真正长年在茶山做茶的人逐渐增多,新世界茶人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毕竟实践出真知啊。
都说存储要通风,那是在香港怕发霉啊,我通风存下来两年,味道减了一大半。我干嘛还要听你们的啊。还说放紫砂罐,放进去更容易发霉,我为啥放啊。这些本来不是问题,有了三五年经验,大家自然就形成了新的传统,除了人云亦云的或者别有用心的。
同时这个过程中,名山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断出现新的热点。即便如此,正如我们之前的文章所说,古树资源为大家所了解仍然只是少部分。大量优质的古树或者因为信息闭塞,或者因为工艺问题,价值并未充分体现。新世界的未来,仍有很大的空间。
在新世界,你要是说普洱生茶不是普洱茶,估计就等着挨揍了,名山古树被制成熟茶的估计不到1%,即使是普通古树也绝大部分被加工成生茶,大家每天喝的也是生茶,在核心圈子里,熟茶已经被边缘化。在新世界,如果工艺上未有突破,熟茶只能是作为生茶调剂的一种特殊工艺普洱茶。
这也怪不得别人,市场上过去低品质的熟茶太多了,自然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被排除在外。现在有一些做精品熟茶的品牌开始出现,是对这个过程的回应。
我也认同新茶,尤其是当年的新茶不宜过多饮用,存上一两年,三五年会好很多。但是这不是由谁来定义的,而是由实践来证实,由大家来达成共识的。我们真正应该着力的是工艺的研发,是品鉴的提升。
我们反思新旧两个世界的交替,会有很多启示。
启示
新世界的兴起,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信息的通畅,云南的古树资源得以被外界发现。另一方面,旧世界的真品、极品越来越少,基本已经不再进入市场流通。oldmoney可以保持高贵的格调,newmoney必须要有所选择。
第二个方面必然带来班章、冰岛之类的名山兴起,高吗?炒作吗?或许有这方面因素,但是背后坚挺的市场不容置疑。即便我们到墨江的凤凰窝,宁洱的困鹿山,万元普洱都不是稀奇事。为什么?newmoney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老茶少之又少,而且真假难辨。来点直接的NB原料岂不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一个市场要热闹,必须要好玩。当年号级茶没有了,台湾人开始发掘各种七子饼,各种包装考证搞的不亦乐乎。这个也好玩,但是问题很大,第一个存量太少,选择也太少;第二个假货太多,折腾一段必然偃旗息鼓。真正好玩的是新世界的古树,上千个寨子,各种树种,各种香型,不断有新发现,不断有新热点,这不慢慢市场就热闹了吗?
新世界能避免老世界的问题吗?未必?因为新旧只是历史的发展过程,并未有绝对界限。旧世界老茶造假问题严重,新世界一样是假的班章冰岛满天飞,人心未变啊。
旧世界风光不再,影响力一再下降,时不时会有旧世界讲普洱的大师出来布道,大家往往听得摸不着头脑。还在说烘青?现在的各个茶区的杀青怎么回事你知道吗?还在说古树买不到?古树资源分布你知道吗?风格区块你了解吗?最先进的研究者已经在研究叶种分布与香型分布的规律了,你再炒过去的冷饭有意义吗?
我也知道宋聘好,红印好,问题我喝得着吗?喝得起吗?如果让我喝那些大厂熟茶,乃至湿仓茶,我犯得着吗?几百块钱就能买纯料古树,我干嘛不喝啊?这是两个世界的代沟,没办法啊。
虽然我们算是新世界的先锋研究者,但是我仍然认为,旧世界的经验价值被新世界严重忽视了。一个几十年形成的传统,会带给我们很多重要的信息,重视会少走很多弯路。
普洱茶研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存储。存储的时间跨度太大了,谁敢拿几十年做实验,而几十年中变数如何把控,几十年即便存下来,一个人的也只能实验少许条件。关键在于存储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对工艺的判断。萎凋程度?杀青温度与时间?含水率究竟多少合适?不同等级的原料存储方式的差异?这些要靠存储才能反过来回答的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我知道百度有很多结论,我能说这个话,是因为我可以轻易找出反例)
普洱茶真正的发展,还是需要新旧世界携起手来。旧世界要正视现在的现实,毕竟时间无法倒流了,新世界也要学会尊重宝贵的经验。而新旧世界衔接的关键还在于共认的品鉴体系的建立。
这方面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新旧世界对茶的评价差异太大了,还不要说不同地区,官方民间等等的差异。这个共识没有,品鉴体系很难建立。
我想还是要回到作为人味觉的根本。比如香气丰富肯定是优点而不是缺点,口感厚重肯定要比单薄好,先放下新旧世界的各种说法,从最基础的共识出发,这样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大家认可的路来。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品鉴上特别对新手强调他们的直接感受,而不是上来先接受太多概念。
说难吗?其实也不难,还在人心,只要你说好是你真正觉得好,那怎样都有得谈,都能达成共识。如果你说好但你并不真的觉得好,那,就麻烦了。(来源:茗寿堂;作者: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