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对这三类茶怎么看呢?
对于有钱的人,真能喝到存储得当的历经岁月的印级茶、号级茶,那是福气。不过可有一点,这东西喝一片少一片,越来越贵,能喝上的人越来越少。基本在九十年代已经不是平常百姓所能消费,进入二十一世纪,更是中产都难以染指。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即便是上市公司的老板也未必能消费。
对于老百姓,也没那么高奢望,就喝点熟茶,也没问题啊。但是别拔得太高,就是个日常消费品。
怕就怕你本来没有那个消费能力,非要消费所谓的印级、号级茶,那用霉菌来伺候恐怕是躲不掉的。从工艺创新的角度,湿仓的某些尝试仍有讨论的空间。但是作为一种商业欺骗,那是我们要完全反对的。
原来在帝都,不时会碰上这类人物,邀朋呼友来喝宋聘,我就想问,一壶少说一二十万成本,您先用这个钱把上个月房租交了不行吗?但是你永远不用担心,总有人会捧场,为啥,因为出去就可以说我喝了宋聘啦。
这类湿仓茶不仅流入市场,坑骗消费者,损害健康,更要命的是误导了对普洱茶的理解,导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流观念错误的认为普洱茶转化是微生物作用。更有很多大陆人后来学习用这种方法来生产“老茶”。那篇论文取样时的芳村,湿仓茶仍不罕见。
后来随着88青这类干仓的兴起,湿仓也就慢慢退出市场了。但是这也带来误解,多干叫干仓?实际上水分在普洱茶转化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太干了,转化就基本停滞了。这也告诉我们,科学描述比这种概念性的模糊描述好得多,普洱茶也必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这些旧世界的往事,对于现在新生代的茶友来说,过于遥远,什么黄曲霉啊?打喝茶就没见过。所以科普斗士激动半天,我的朋友圈风平浪静。
最讨厌的是,明明是旧世界的往事烂疮,很多人不明就里往新世界上套,见都没见过黄曲霉的几百万的普洱茶农、新世界的那些古树茶人为啥要背这个锅?还真需要说道说道。
那旧世界是怎么一步步来到新世界的呢?
普洱茶的旧世界
九七前的香港和九七后的台湾
不要忘了前面说过,三个最想回去的时间点,第二个就是九七前的香港和九七后的台湾。这个时候大量香港老茶倾仓,为啥,很多做餐饮的要移民,而餐馆正是藏普洱茶的主力军。我们今天在加拿大能轻易吃到最顶级的粤菜,那不是没原因的。
香港人仗着已经稍有起步的普洱茶存储概念开始忽悠台湾人接盘。台湾人刚刚经历紫砂壶爆炒和崩盘,这些做茶的正急着找下一个品种,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不管是普洱老茶还是湿仓茶,大量流入台湾。
当然一开始肯定市场并不认同,好在与香港人喝茶不同,台湾一方面有闽南乌龙的传统,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根基,品茶还是有传统有文化的。啥事儿就怕有人真研究,品来品去就发现很多问题。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为其代表。
这本书关于历史的部分,限于作者条件有限,错误太多,但是称为普洱茶发展的里程碑并不过分。因为他探讨了几个根本性的概念,影响极为深远:一个是茶气,一个是古树。前一个把普洱茶的品鉴一下子提升了N个段位。后一个开启了普洱茶新世界的大门。同时这本书也区别了湿仓干仓,并初步建立了普洱茶的品鉴体系。
当然这些并非是邓时海的独创,而是当时部分台湾茶人的共识。可以说,这是个新旧世界承上启下的时代。
在把老茶卖的差不多,湿仓想办法处理的同时,这些老茶人也在做另外一件事情。啥事情呢?做过紫砂的他们知道,爆炒那是渠道不通,信息不对称,一旦信息和渠道通畅,后面就会变天。在这种情况下,先达源头者胜。
过程只能大概讲一下。因为侨销香港的老茶基本都是易武和周边地区的料,所以台湾人首先发掘易武,带动了内地普洱茶市场的兴起。
尽管当时已经提出了古树的概念,但是并未引起充分重视,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对群体种和扦插种的差别尚未充分认识,大家并不清楚,老茶原料即使树龄不大,也和后来的台地扦插品种有本质区别。(来源:茗寿堂;作者: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