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品鉴或者评价一款茶时,哪些因素最关键?

  • A+
所属分类:普洱茶知识
我们在品鉴或者评价一款茶时,哪些因素最关键?
 
香气、滋味、质地、喉韵?每一泡茶之间的变化?还是汤色、叶底、耐不耐泡?
 
标准和场景不同,答案也就不同。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普洱茶品鉴方法:长期主义品鉴观。
 
一个前提
 
说之前我们得确认一个前提:茶汤有”苦味“,这属于「观点」层面的内容;“苦味“好不好、高级不高级属于「观点」。
 
所谓「观点」,就是站在某一个“点”、某一个“位置”去看一个“事实”。
 
长期主义品鉴观,说的就是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期待茶可以越陈越香的角度去品鉴、评判一款茶。
 
一个故事
 
先讲一个故事来类比一下。
 
(这个故事是得到app《梁宁产品思维三十讲》的开篇案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如何指导大龄女青年在相亲时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与你匹配。
 
任何一泡茶、一款产品、一个人,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专业训练,感受是混杂的。你的情绪,会被你最有感觉的点牵绊住。
 
这个产品经理就把看产品的框架体系迁移到看人上。产品经理看产品有5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你第一眼看到的长相、气质、谈吐,形成的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我们生活在角色里往往会被角色驯化,如果对面是位老师,那他的言行举止难免就会有教师职业的痕迹,就是是「角色框架」;
 
有没有车、有没有房,精神生活是什么样的,这就是「资源层」;
 
一个人可以被强化的能力则是「能力圈」;
 
最底层就是「存在感」。
 
什么是存在感?
 
回头看一看,刚毕业时我们的同学中总有几个长相学历背景资源能力都差不多的人,十年后大概境遇都千差万别,这就是存在感不同。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存在感不同。
 
存在感强的,一定会在有兴趣的、得不到满足的地方汲汲营营,不断折腾。
 
于是,在存在感的变化下,外面的一层一层能力、资源、角色框架等等也就跟着改变。
 
如果只想要短期关系,看最外面的感知层也许就够了;如果你寻求一个更长期的关系,那就要考察更深层的东西。
 
相亲是要找人生伴侣,起起伏伏几十年,今天帅的,也许明天就残了;今天有钱的,保不齐哪天没了。前面这些现状当然重要,但相亲教练告诉我们还得看看对面这个人它的存在感跟你匹不匹配。
 
跟一个人关系的深度决定我们要了解到哪一层。
 
找对象如果要站在长期主义的位置去看,得深入到存在感。
 
普洱茶品鉴要素的结构
 
回到普洱茶上。
 
我们熟知的品鉴要素其实也可以呈结构分层:香气、风味、质地、喉韵、余韵……一层层往里递进。
 
我们最应该在意哪个要素,关键在于你的场景、标准是什么。
 
比如,喝龙井,这多半是个短期关系。
 
绿茶标准很明确,喝的就是鲜爽,过了半年也就不新鲜了,不用考虑什么“越陈越香问题”,所以我们重点考察的是鲜爽度、甜度、香气。
 
普洱茶就比较复杂了。
 
这个茶买回来是喝还是存呢?如果不马上消耗掉,这个茶今天很香很甜,过个半年,说不准不香了;今天很平淡的,也许在时间的作用下越来越醇。
 
所以,普洱茶,我们要考虑更深层的关系,也就是「存在感」。
 
普洱茶的「存在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性」。
 
△茶叶进化论品鉴表(我们将代表「存在感」的「活性」放在了首位)
 
活性在我们口腔中的表现就是回甘、生津、清凉感的强度和持久度。
 
表中的香气、滋味、汤质、喉韵,可以统称为“风格”。这些风格,从从外到里,感受的门槛会层层递进。
 
在这个系统里,很多风格因素是变量,而活性是增强回路。一个茶的活性越强,香气、滋味、汤质、喉韵的转化就越快,也就是越陈越香的动力越足。
 
我的方法
 
从长期主义的品鉴观出发,我平时是这么品鉴一款茶的:
 
首先,判断活性。
 
冯唐说过,文学作品是有条金线的。
 
活性、余韵在我的个人品茶体系里是一条金线,如果达不到,就很难进入下一步的品鉴。
 
这就好比吃鸡,吃的是跑地鸡还是速养鸡,这是品质金线;而黄焖还是清蒸,这是风格,看喜好。
 
活性这里可以喝到什么?
 
向前指向原料和部分工艺,向后指向一款茶越陈越香的潜力。同时,有活性一款茶才有节奏感,不至于“乏味”。
 
那些香气滋味好但没啥活性的茶,“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有了活性,接着看风格。
 
这款茶的香气、滋味、质地、喉感整体构成了什么样的风格?有什么缺陷?这些缺陷是否对整体美感有影响?能不能被转化?
 
于人的感官而言,风格=香气+滋味+质地;于茶而言,风格=品种+环境+工艺+仓储。我们常说的“山头”也是风格的一种呈现。
 
香气是品种香还是工艺香?这个涩是细腻的涩还是化不开的涩?这里的燥感能不能被转化?……
 
风格这里,需要注意的要素是“包裹度”和“喉韵”。从包裹度可以看工艺,没有包裹度的茶后期潜力会被减损;喉韵的深浅判断大小树(经验论而已)。
 
最后,才看个人喜好。
 
这也是三层逆向品鉴法。
 
为什么活性是一款茶的”存在感”?是“增强回路”?
 
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下次说。
 
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充分享受当下一杯茶的美好与主义品鉴观有冲突吗?
 
理论还没顺清楚。不过这样的品鉴观给了我更大的乐趣:空间上,滋味变得更立体了,有滋味、有余韵;时间上,一个茶将来可能呈现的节奏又给这款茶赋予想象的结界。
 
毕竟像喝茶这样的事,你越理解它,得到的乐趣更多更深。(本文由茶叶进化论授权说茶网转载,作者:茶叶进化论的中琦,部分图片来源:茶叶进化论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