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癌症,是全人类的医学难题。
新冠疫情宅家,不少人都被迫开启了肥宅模式——吃了睡,睡了吃。热爱中华美食的童鞋,更是开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DIY模式研究菜谱,直接导致某些菜谱App崩溃。
在疫情期间,顶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家更加寄情于美食。
很多生活中的常见习惯,都与癌症有关,有些甚至是自己一口一口「吃」出来的。例如癌症最爱的7个字:
烟酒咸霉烫油甜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是凭本能就知道,吃吃喝喝可以缓解焦虑,让情绪变好,那些甜甜的或油炸的食物尤其有效。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高热量食物能促进身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这种“快乐激素”会激活大脑内部的奖赏系统,让人感到愉快。在某种程度上,高热量食物激活的这种奖赏系统,和吸毒成瘾还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难怪我们总是越吃越开心,越吃越想吃!
远离它们,可以降低癌症的风险。
01.烟:30%的癌症都与吸烟相关
烟草烟雾中含有数千种有害物质,其中已被科学论证可致癌的有69种。
重度吸烟者得肺癌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5.7倍。
不止是肺癌,30%的癌症都与吸烟相关。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此时此刻,就是你开始戒烟的最佳时机。
02.酒:每18个癌症患者中,就有1个是因为喝酒
酒精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明确划分至1类致癌物中,对人体有明确的致癌性。
根据研究数据:每18个癌症里,就有1个是喝酒喝出来的。
酒精在体内致癌性可谓是「全面开花」,从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到肝癌,几乎囊括整个消化系统。
酒精给女性带来的风险看起来比男性更大,在美国有16.4%的女性乳腺癌与饮酒有关。
都说要「适量饮酒」,但是,适量饮酒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劝导,如果出于防癌或防病的角度,适量饮酒绝对不是好的建议。
更有效更简单的方法永远是——滴酒不沾。
03.咸:吃得咸,是非常明确的胃癌因素
仅2015年,全国有67.9万人新患胃癌,因胃癌死亡人数则达到49.8万,占了癌症死亡总人数的18%。
这与国人普遍吃得咸,不无关系。
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同样是高盐饮食的习惯,胃癌的发病率偏高。
另外,腌制不当的咸菜中,亚硝酸盐也容易超标。这也会间接增加患癌的风险。
中式咸鱼甚至成了著名的致癌物,也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1类致癌物之列。
口味重,真不是件好事。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国人盐的摄入量要控制在5克以内。
04.霉:黄曲霉毒素,增加癌症风险
这里的「霉」,主要是指花生、玉米、坚果等食物中可能出现的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在2012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明确定位1类致癌(明确致癌)。
节俭惯了的人,常会把食物发霉的部分去掉,接着吃剩下的部分,但这样做对健康很不利。
肉眼看到的霉斑,只是一部分,霉菌产生的毒素其实已经在食物中扩散了。清洗等只能去掉表面的菌丝,内部的毒素却还没有去除。
即使是加热,黄曲霉素也要到280℃以上才会分解,一般的烹调温度,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
食材,不要一次性买太多,也不要为了省一点点钱,去承担患癌的风险。
05.烫:65℃以上的热饮,有致癌风险
超过65℃的热饮,可能会损伤覆盖在口腔和食道表面的粘膜,如此日积月累反复刺激,可能会导致食管癌的发生。
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饮用「65度以上的热饮」定为2A致癌物,是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高的物质。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不要急,喝汤吃食也不能太着急。在喝热饮、吃烫食之前,记得吹一吹,凉一凉。
06.油:会产生丙烯酰胺,有致癌风险
一些淀粉食物在高温油炸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致癌物,比如丙烯酰胺,很多人爱吃的炸薯条就是。
已有的一些动物实验发现高含量的这类物质会导致癌症。
但国际癌症机构也明确提出目前对于这类物质和人类直接的致癌还没有更多研究证据,最终将油炸和丙烯酰胺都被定义为2A类致癌因素(可能致癌)。
油炸过的食物是非常香,但记得不要每次吃很多,更不要顿顿都吃。
FDA提出的建议里包括可以考虑将油炸用蒸煮、烘烤等方式替代。
07.甜:多糖的生活易得癌
吃甜食确实能让心情愉悦,生活甜蜜蜜。
但是,科学研究证实:摄入过多的游离糖会增加蛀牙、糖尿病、肥胖、甚至心脏病和多种癌症的风险。
更何况,糖尿病和肥胖这两种疾病本身就是癌症的危险因素。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要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特别是要少喝含糖饮料。
基因和环境,是决定是否会患癌症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基因是爸妈遗传的,没法改变。环境因素,则主要是指生活的大环境情况以及个人的日常习惯。
这些因素中,我们真正能够改善的,就是个人的日常习惯了。
当然这事怪不得你!毕竟,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远古的食物不那么容易获得,人类总是饥一顿饱一顿,所以一旦获得一点美味,我们的祖先就要赶紧把这些珍贵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如果接下来几天无法找到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也能让自己扛过困难时期。
然而到了现代,食物极大丰富,人类擅于囤积脂肪的这个优点反而变成了我们的负担——不只是身体的负担,也是情绪的负担。
再强调一次,避免下面这7个字:烟酒咸霉烫油甜
不要让坏习惯「养」出了癌细胞。
当然啦,作为人类,还是要承认“食疗”始终是我们缓解焦虑的办法之一。偶尔来顿火锅,约个麻辣小龙虾,都能让我们体会到美味食物带来的最原始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快速改善情绪状态。
不过请牢记“少吃怡情,多吃伤身”,喝茶有益健康。我们要让大脑主动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而不要让大脑被(肥胖的)身体劫持,把情绪变成它俩的奴隶。
唐朝的《本草拾遗》中记载:“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中国作为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喝茶也被许多人奉为养生之道,但它也一直饱受争议,被诟病为“假养生”。那么,喝茶有什么好处?应该怎么喝才对?
喝茶有益心血管健康
最近,《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刊登中美科学家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喝茶可以有效促进心血管健康。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华人学者高翔教授和河北唐山市开滦总医院吴寿岭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对8万多人进行了为期6年的随访研究。他们发现,长期坚持饮茶的人HDL-C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自然流失更慢,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8%。也就是说,喝茶可以有效缓解心血管疾病。
他们认为,茶叶可以在100℃的水中释放出高浓度茶多酚、咖啡因及茶色素类物质,这些高浓度物质可以逐渐将动脉壁上硬化的粥样物质清除,逐渐使人体动脉组织恢复正常。
该项研究有效地进一步证实了喝茶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特别是对于60岁以上男性,在抽烟频率高、体重过重且不经常锻炼的情况下,喝茶的效果更明显。
喝茶的其他益处
茶多酚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抑制脂质吸收来在脂质代谢中发挥积极作用。当然,茶中茶多酚及其茶色素类物质除了可调节血脂、血压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心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外,还有其他功能。
1、预防老年痴呆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喝茶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
研究团队在2003年至2005年间,收集了957名55岁以上的中国成年人茶叶消费量的信息,每隔2年研究人员会评价受试者的认知功能,直至2010年。结果显示,与鲜少喝茶的成年人群相比,经常喝茶的人群认知衰退的风险降低了50%。
2、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2012年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针对欧洲8个国家的研究发现,每天喝4杯茶的人比不喝茶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风险低20%。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德国杜塞道夫(Duesseldorf)海因里希海涅大学(HeinrichHeineUniversity)莱布尼兹糖尿病研究中心(LeibnizCenterforDiabetesResearch)的赫德尔(ChristianHerder),他认为:“喝茶能够改变葡萄糖消化及吸收情况,并保护β细胞不受自由基破坏,进而降低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这些功效可能来自茶多酚。”
茶的种类选择
既然喝茶好处多多,那么,究竟应该喝什么茶最好呢?
高翔教授和吴寿岭教授所领导的团队研究发现,白茶、绿茶和红茶中所含茶多酚和儿茶素的抗炎作用都比较强,但绿茶延缓“好胆固醇”下降的作用比红茶略胜一筹,效果最弱的是花果茶等其他类型的茶,因为它们的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含量少于白茶、绿茶和红茶。
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白茶、乌龙茶、普洱茶、苦丁茶也都有降低血压、血脂的功效,可有效促进心血管健康。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喝茶也有治病防病的功效,但是喝茶需看体质。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如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白茶可消炎降火,绿茶性寒可清热,乌龙茶润喉生津,花茶养肝利胆。(作者及来源:白茶时间,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