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茶,贵在明鉴

  • A+
所属分类:茶百科

毛茶,贵在明鉴

毛茶,也称毛条,鲜叶经过初制后的产品称为毛茶,其品质特征已基本形成,可以饮用。

何谓安化黑毛茶?雪峰山脉安化境内的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大初制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色泽黑褐油润、滋味醇厚绵香、汤色橙黄透亮之品质特征的干茶,谓之安化黑毛茶。逻辑上,安化黑毛茶以及黑毛茶精制而成的茶品均属于安化黑茶

对于安化黑毛茶,我从来就是挑剔的。

因为我知道,一款茶的品质优劣,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莫过于鲜叶的天然内质。这个道理,安化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更是注重有加,他于民国二十九年完成的历史上第一本《安化黑茶》专著一书中,开篇就慎重其事地厘清了安化黑茶原料之“道地茶”与“外路茶”的区别定义。可见,就安化黑茶而言,古今茶者,对于原料决定茶品优劣的认知,以及安化道地茶为好的事实,从来不曾有哪怕一丁点犹豫和歧义。

因为我清楚,一款茶的品质优劣,最关键的工艺环节莫过于毛茶的处理细节。这个道理,算得上是茶叶加工领域的金科玉律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就非常优秀的茶青鲜叶,毛茶工艺环节的细致与否是决定成品茶品质最关键的因素。具体到安化黑毛茶加工,越是内质丰富、等级高的群体种荒野春茶鲜叶,工艺细节越清晰讲究;越是内质寡淡、等级低的无性茶园茶鲜叶,工艺细节越混沌粗糙。可见,毛茶加工的工艺原则是:鲜叶越优秀,工艺越简单而清晰;鲜叶越低劣,工艺越繁琐而混沌。因为只有这样,“原料好才真的好”的事实才可以得以彰显。

显然,与我认知相同的爱茶人不在少数,无论这些爱茶人是喝茶的还是做茶的,每每论及这个逻辑,绝少有反对声响起。

可惜,肯自始自终贯彻此理念于行动的毛茶加工厂却并不多,尤其是当毛茶加工厂的老板是坐拥得天独厚之原料资源的当地山民时,这种颠倒朴素逻辑的现象更严重,也更让爱茶人困惑。

一方面,这些可以在山里建设起毛茶加工厂的山民强势代表,他们传承着祖祖辈辈对于好茶的理解与风俗,算得上是最懂山野好茶原料的人了。加上群体种荒野茶只能靠人工采摘的现实,使得他们成为获取好茶原料最高效的人了;另一方面,这些因为久居大山而形成的不够讲究的饮茶习惯的山人,他们的审美情趣疲劳于司空见惯下的惰性使然,算得上是对好茶与否认知最不屑的人了。加上缺乏精制生活养成下美感诉求的缺失,使得他们成为在毛茶加工时最斤斤计较成本的人了。

我们知道,一款好茶的诞生,于前茶事生产环节,最忌讳的莫过于生产者对好茶原料的漠视,以及毛茶处理时的美感缺失与成本计较。

好在,随着时代变迁,在安化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最美茶区,懂得欣赏与讲究的人越来越多。于是那些在山里长大的企业家也开始不再含糊其辞于对于好茶的理解。我的同行,安化县明鉴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肖长青先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化山里人,就是安化黑茶产业中,一个难得对山头好茶极为讲究的茶老板。

不知道是因为浓郁的家乡情结赋予了他一定要让安化山头好茶走出大山的责任感,还是曾经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坚忍不拔的行动特质,让他这个并不擅长茶文化宣泄的安化本土企业家,毅然独资打造了这个注定少众于百姓视野的毛茶交易平台。

或许,明鉴毛茶交易平台初衷的商业价值看起来很合理,但作为一个只能面对懂得何为好茶的商家交易平台,明鉴毛茶要面临的挑战也不言而喻。亦或,这正是明鉴毛茶运作的精明之处:做懂茶人的生意,利润可以低,但干净利落不纠结。更有意义的是,基于明鉴毛茶平台的每一次商业行动,都是安化山头茶成功走出安化的一次机会。

毫无疑问,这样的商业逻辑,才是茶叶生产者与消费者双赢下的最佳诠释。

毫无疑问,这样的做茶理念,只有坚守一份真切才是茶事功德圆满的基础。

落笔至此,我仿佛回到十二年前第一次置身于安化资江河畔的场景,凉风拂过,我微醺着告诫自己:毛茶,贵在明鉴!(作者:王华,来源:茶品鉴,图来源:南茗佳人)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