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五行养生原理

  • A+
所属分类:茶百科

茶的五行养生原理

茶何以能养生,是通过什么机制养生的?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养生的原则,也就不难理解了。

1、茶的阴阳五行属性

一般来说,茶味苦,性寒凉,从阴阳角度来分析属阴。从五行角度来分析,茶是木本植物,属五行中的木。然而,茶树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成为可供饮用的成品茶后,它的性质就产生了变化。而一般人所认识的茶,主要是成品茶叶,所以,我们这里说的茶,主要指成品茶而不是茶树。

茶本身属木,成为可以饮用的成品茶,必须要有其它四种元素的参与调和才行。试以若茶为例分析如下:

火:制作时,杀青、干燥、复培;冲泡时,烧水。

金:传统制作工艺,一般是置于铁锅中杀青,铁锅属金;现代机械化制作,许多机械都是钢铁制造;此外,茶叶的包装贮藏,常用锡泊、锡罐、马口铁罐、不锈钢桶等金属。

土:传统制作,需将茶叶放地上摊晾,俗语称之为“吸地气”;成品茶的包装贮藏,陶瓷是最常用的容器;而在冲泡时,最佳的功夫茶具是紫砂壶、小瓷盅。此类茶具均属土。

水:最大的作用在于冲泡。水为茶之母,好茶需好水,没有水就泡不成茶。

由此看来,小小的一杯茶汤中,包蕴着的却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五行世界,金、木、水、火、土,缺一都不可。

尽管如此,具体到毎一杯茶汤,五行的比重却各有不同。有时火的成份大,比如乌龙茶包蕴的火就较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为多,而乌龙茶中的高火茶包蕴的火又比低火茶为多。用金属容器包装贮藏的茶,包蕴的金成份较多,茶叶在金属容器中存放时间越久,金的成份就越多;至于土的成份,也与金一样,凡用陶瓷容器贮藏的茶叶,时间越久,含量越重。

因为茶中包蕴的五行比重不同,茶性也就产生相应变化。有的仍然保持阴性,如未经发酵与多次烘焙的绿茶、白茶;有的则转化成了阳性,如乌龙茶和红茶。因经发酵与多次烘培,火气较大,故茶性转甘偏温。若经一定时间陈放,待火气退尽后,茶性则转为平和。

2、人体的阴阳五行属性

人体虽是血肉之躯,却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阴阳五行世界。

人体与自然界五行对应表

每一种器官都与五行一一对应。当然,这不是说人体的器官是简单的元素,而是具有与对应元素相似的性质。肝属木,木性蓬勃,而肝的功能是藏血造血,贮存营养,以保持人体的持续生长;心属火,火性活泼,心的功能是输送血液,使血液在人体中正常循环,维持体温;脾属土,土性厚重,为万物之母,脾的功能是将肠胃吸收来的营养转化为人体的动能;肺属金,金性坚实,肺的功能则是呼吸,振动时便发出声音;肾属水,水性柔弱,肾的功能主排尿,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凡此种种,均可以相同道理类推。

人体中的五行(五脏六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部分都有特定功能,只有各部分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健康。任何一部分出了问题,机体就会出现不协调,不平衡,人就会生病,出现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

即使没有疾病,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体质性情来看,有些人天生脾气暴躁,易怒;有的人天生抑郁,易悲;有的人天生乐观,笑口常开;这些表现,一方面是遗传因素造成,另方面也与后天的煅炼修养有关。但是不管怎样,都说明他体内某一行占据了优势和主导地位。所以,传统方术有关于人的五行属相的说法:木性之人,面青,身长;火性之人,面赤,体健;土性之人,体厚,面黄;金性之人,体实,面白;水性之人,体柔,面黑;

五行属相不同的人性情也不同:

“木”具有生发、条直的特性,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主礼,其性急,其情热;

“土”具有生养、孕育的特性,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具有肃静、杀敛的特性,主义,其性刚,其情烈;

“水”具有清凉、向下的特性,主智,其性聪,其情善。

正因为每个人体质的五行属性有所不同,表现在阴阳属性上,也有所不同,有的人体内阴气盛,有的人体内阳气盛;阴盛之人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晦暗,体型瘦弱、单薄,手足冰凉,畏寒凉;而阳盛之人则相反,常表现为面色潮红、黑亮,体质肥硕,强壮,手足多汗,畏热;当然这是一般的情况,实际上在不同的李节,不同的人阴阳状况也会产生变化。阴盛之入畏寒喜暖,冬李时阴气主导,身体就常有许多不适,而到夏季,阳气主导,阴证就会消失。反之,阳盛之人也一样。

人的阴阳体质状况,总的来说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调养因素,但从具体情况来看,每个人的阴阳状况原因又有不同,一般来说是由五脏六腑的状况决定的。比如:肝脏状况不好的人,常表现为容易上火;而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常表现为苍白无力。(来源:茶书院,图来源:南茗佳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