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茶叶分类是根据茶叶品质和制法的差异,分门别类,合理安排,对广杂的茶叶群建立起有条理的系统,以便识别品质和制法的差异性,为不断改进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推陈出新,创造新茶类奠定基础。
我国茶叶分类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朝时,就以外形为依据将茶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尔后,随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茶叶分类方法逐渐增多。概括起来,有按茶叶品种、茶叶产地、采制季节、鲜叶老嫩、茶叶外形、内质、制法等不同情况的种种分法。这些分法是历史的产物,并在相应的历史阶段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到目前为止,较一致地认为,理想的分类方法有三条依据:其一,必须表明茶品质的系统性。比如绿茶类,无论哪种花色,都是汤清叶绿,都属于绿色范畴,只是色度深浅,明亮暗枯不同而已。假使茶叶汤色叶底呈黄色,则不应归属绿茶类了。
其二,必须表明制法的系统性。每一茶类都有相似的制法特点,如红茶都有一个共同促进酶的活化,使多酚类氧化程度较深的“发酵”过程;黑茶有一个“渥堆”过程,但是,黑茶“渥堆”是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的情况下多酚类自动氧化的结果。所以两者不属同一茶类。
其三,必须表明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因为制法系统性是内含生化成分变化的动力,品质系统性是内含生化成分变化的外在表现或结果。所以,茶叶内含生化成分是内在根据,制法是外因条件,品质是外因条件作用于内在根据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要研究茶叶的正确分类方法,必须将三者加以综合考察。一般地说,制法不同,内含化学成分变化不一,品质也就有了根本差异。
茶类不同,多酚类氧化程度不同。绿茶因首先高温杀青,破坏了酶的活性,多酚类氧化最少;相反,红茶经过萎凋和揉捻,增强酶的活性,经过发酵,多酚类氧化量多且程度深,其余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多酚类氧化程度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依据茶叶初制过程中多酚类氧化程度及其所形成的品质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工艺技术,顺序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类。(注:本文摘自《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作者:潘玉华,图片来源:南茗佳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