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茶”的习惯是错的?这话怎么说?

  • A+
所属分类:茶百科

“洗茶”的习惯是错的?这话怎么说?

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一直应用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历史。“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

在这漫长的700年轮回中,我们究竟洗掉了多少杂质,在洗掉杂质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不经意中损失了更多的价值?

“洗茶实为醒茶”

“洗茶”一词应属于早期文字的字误进而导致的词误。“醒茶”就是在饮茶之前能用热水激发茶叶唤醒其活性,然后再泡而饮之,其品质体现定会更加优良。就如人们每天起床之前,当闹铃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稍等片刻再起床,起来之后头脑清醒,但如果一醒来马上起床,可能会觉得头晕脑胀了。所以在正式冲泡茶叶之前先用少量热水浸润茶叶,同样对茶叶能起到唤醒作用。但由于此唤醒过程非常像在洗东西,故早期的文字工作者把此过程记载成“洗茶”也就在所难免了。既然此过程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当然不能摈弃,而且还要继承发扬,只是觉得应把此程序命名为“醒茶”,即为“唤醒茶性”之意。这也与前辈所著《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解释后半部分相吻合。

该洗掉的没洗掉

假设茶叶存在一定的污染,那么污染物的存在形式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污染物(粉尘等污染)附着于茶叶表面,另一种污染物(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等污染)以络合态的形式隐藏于茶叶叶片内。从常见的洗茶手法来看,人们洗茶并不像洗衣服那样进行揉搓,其实就是把茶叶用热水涮一遍,在这个涮的过程其实无非就是心里安慰。

茶叶精华反而被洗掉了

显然“洗茶”并没能洗掉多少污物,却洗掉了大量的营养。茶叶在由鲜叶制成成品茶的过程中,几乎全部都要经过一个揉捻或是理条塑形的工续,在这一流程中,茶鲜叶内的部分营养物质会随着茶叶的汁液外溢而暴露于茶条表面,当茶叶加工进入干燥工序,水分因受热而蒸发,但先前随茶汁外溢出来的蛋白质、氨基酸、多酚类等营养物质却以结晶态的形式附着于茶条表面,这些物质大多都属水溶性物质,一旦与热水接触,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便会大量溶解于水。冲泡实验证明,普洱与100℃的热水接触仅仅1秒钟即有相当量的内含物析出,其滤出的茶汤即具有相当明显的香气与滋味;再通过对“洗茶汤”内含成分测定,更是发现此茶汤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多种茶叶内含成分。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辄5-10秒钟之久甚至更长时间的“洗茶”洗去了多少营养精华!所以说:在“洗茶”过程中,该被洗掉的东西(污染物)我们并没洗掉多少,不该被洗掉的(营养物质)却被大量的洗掉了,可谓得不偿失!基于以上两方面的理论依据与试验结果,“洗茶”不科学。

好茶不用洗,如果必须洗的茶就不必喝了!(来源:奥唯康健,图来源:南茗佳人)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