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忽视叶底了!这里可藏着不少秘密!

  • A+
所属分类:茶百科

不要在忽视叶底了!这里可藏着不少秘密!

最近喝茶,发现到一种现象,就是现在观察叶底的茶友们是越来越少,但要知道,叶底可是评判一款茶品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果说茶叶像一个毛线球的话,那么叶底就是那个线头,可以从这个线头摸索过去,探寻到一些喝不出来的真相。

因为茶叶种类实在繁多,也都不尽相同,所以今天就着重拿眼下正是时候品尝的岩茶和白茶的叶底来说。

首先怎么看?

很简单,就是将泡剩的叶底放凉之后,将叶底倒出,找一个平的桌面,光亮充足的的地方,将叶底尽数摊开,用手好好感知。

是的,用手,有时会看到一些茶友在喝完茶之后只是单纯的用茶针扒拉两下,就算观察叶底了,但这种观察,恕我直言,几乎是什么都看不出来,比如茶底是否柔软、有弹性,这些特质都是必须用手亲自去触碰才能感知到的。

发酵程度

我们都知道岩茶是重发酵的茶,而一款岩茶是否发酵到位,从叶底观察便可一目了解。

如果发酵程度较轻,叶底会呈现黄绿色;反之发酵过重,叶底则会黑褐;只有发酵的恰到好处,叶底才会呈现深绿偏褐的颜色。

发酵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的还有口感,发酵轻的话,则青味太重,汤感偏涩,并且是即使快出汤也没有办法杜绝的;

发酵过重的话,则会让香气变得寡淡,不要说什么岩骨花香,可能不到5冲,就会索然无味。

拼配与否

岩茶,再看干茶的是时候长相差不多,可一旦经过沸水的洗礼,待叶片都舒展开来,就会原形毕露,要知道不同品种的茶青都是有不同的叶型的。

如果说焙火是为岩茶上了一层精致的妆容,那么叶底就是经过沸水卸妆后的“素颜”,这款茶究竟是纯肉桂、水仙、奇兰还是拼配而成至此便一目了然。

焙火程度

喜好喝岩茶的朋友一定肯定听过一个说法,就是岩茶的品质高低主要看是否有“蛤蟆背”,可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一个说法,因为一款茶究竟是否为好茶,是要从山场、工艺、香气、汤感等多种维度去考量,而不能单单从是否有蛤蟆背来判断。

比如有的岩茶,看叶底是蛤蟆背数量多的惊人,但茶汤入喉后,留有的只是强烈的火味和苦涩感,没有明显香气不说,更别提什么“岩韵”了,这样的岩茶怎么样都不能称之为好茶吧?

虽然是否有“蛤蟆背”不能决定岩茶品质的高低,但是对于我们判断它的火功高低还是非常有参考性的。

“蛤蟆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焙火的时候,叶片受到高温的洗礼,茶叶内部吃火较足,气泡从茶叶内部溢出,导致在茶叶表面撑起了一个个小泡,茶叶中的水分蒸发的快,小气泡形成的数量多,故而我们肉眼可见到的蛤蟆背便密集。

反之,对于火功较轻的岩茶来说,温度不够高,导致水分释放的速度也不够猛烈,至此便无法促使叶片形成小气泡。

所以当我们在喝一些轻火、或中轻火的岩茶的时候,最后看叶底会发现这类的岩茶上“蛤蟆背”通常很少有些甚至没有。

是否渥堆

渥堆这一概念通常是出现在普洱茶中,但是近些年也开始在白茶的工艺中出现,在薄摊薄晾的环节用渥堆代替。

这样做的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让茶多酚迅速散失,令茶叶青气减少,缩短工艺时间,从而抢占上市时间。

但往往急功必定会伴着一些不良后果,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让白茶最核心的竞争力“茶氨酸”迅速失去。

所以要想知道这款茶是否做工时经过渥堆从白茶的叶底中最能知道答案。

渥堆后的白茶,其叶底颜色会偏深绿,而没有渥堆的白茶,叶片颜色则偏油绿,软亮有光泽,并且用手触摸可以感知到是弹性十足的。

从观察干茶到一道道品过去,最后触摸、观察叶底,这样才算真正将一泡茶喝完,至此也可了解到一款茶的“前世今生”。

所以,以后喝茶,不妨多些耐心,好好将一道茶从头品到尾,才不算辜负一泡好茶。(作者:茶咖咖,来源:茶香记生活家,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