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泡茶时间的掌控
不知道茶友们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泡茶的时间怎么掌控?是真要掐秒表算时间吗?还是纯凭经验估算?
茶叶浸泡在热水中的时间,因为茶类与品种而有着差异。而为了品尝到恰到好处的茶汤滋味,就必须了解影响茶叶浸泡的因素啦~今天有小悦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影响茶叶浸泡时间的外界因素
(1)前后两泡间隔的时间长短
泡了第一道,客人走了,等了半小时后再回来泡第二道,这时的浸泡时间要比原来需要者缩短一些,因为这段等待的时间里,茶汤虽然已经倒出,但茶叶终究是潮湿的,水可溶物的溶解现象依然进行着。
如第二道原本应该浸泡20秒的,这时可能10秒就行了。但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第四道、第五道,影响就不是那么大,如第四道原本应该浸泡1分20秒的,这时可能只要1分10秒。
上述这种现象除受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再度冲泡时水温的变化、茶叶水可溶物含量的多少以及水可溶物溶解速度的快慢等因素。
(2)太浓、太淡时,对下一道茶的影响
一般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一泡太浓了,下一泡就得缩短时间;这一泡太淡了,下一泡就得増加时间。但要留意,上述的概念是指茶汤而言,但在泡法上却是相反的。
由于这一泡太浓了,已将茶叶的水可溶物溶出太多,所以下一泡应浸泡比正常时更多的时间,否则会太淡。相反地,如果这一泡太淡了,表示有更多的水可溶物尚留在茶叶内,所以下一泡浸泡的时间应比正常时更短。
(3)紧压茶的冲泡前处理
遇到紧压茶,冲泡前应先行“解块”,也就是将压成块状的茶撬碎成合适于冲泡的小块。要大概是多小呢?视饮用的急迫性而定,如果要慢慢饮用,可撬成大拇指头的大小;如果要快速饮用,则撬成小指尖的大小。
解块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细碎的茶叶,正可先行溶解以应第一泡之需,然后一道道冲泡,块状的部分逐渐松散,如此,后头茶叶浸泡的时间就可以不必拖得那么长了。紧压茶的漫泡时间之所以很难找出稳定性的规则,就因为解块的大小、细碎部分的多少、紧压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观察舒展情况来调整时间
通过观察干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来增减时间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1)揉捻成卷曲状的茶,需要第二道、第三道才完全舒展开来,所以第一道浸泡时间宜长,第二道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很多,第三道以后才逐漸增加一点浸泡的时间
(2)揉捻轻、发酵少的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快,所以第三道以后浓度增加已趋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浸泡时间。
(3)重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可溶物释出缓慢,浸泡时间应延长得更多,也就是每一道的间距较大。
(4)细碎茶叶可溶物释出很快,前面三道浸泡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浸泡时间应增加得更多。
(5)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轻焙火者为快,所以前面三道浸泡时间宜短,往后需要逐次逐步增加浸泡的时间。(来源:茶悦日历,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