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说到工夫茶,会先想到工夫红茶或者潮汕工夫茶、福建功夫茶。为什么要叫工夫茶,很多朋友都说不出来。今天我来跟大家说说。
PS:还有闽红工夫、祁红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
在工艺以及追求来说:“工夫”有做事细致、精微、讲究的意思,指在某一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多,或者指在某方面的造诣本领。
这里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来说,工夫红茶以及潮汕功夫茶。
工夫红茶
工夫茶是精制红茶的一种。初制、精制过程中加工十分精细且繁琐,所以叫工夫茶,即我们说的工夫红茶。
在清代时,工夫茶一般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出自《武夷茶歌》)这里的“工夫”是精细、时间之意,作者看到的是武夷茗茶,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
“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出自清朝作者的《片刻余闲集》)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较为珍贵的茶。
在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写到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茶”则全指红茶。
PS: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大类。其中,工夫红茶有闽红工夫、祁红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潮汕工夫茶
这里的工夫茶,其实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还有技巧。这里的工夫,是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在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品饮工夫茶是一种传统风俗。
最早记载品饮工夫茶的是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这篇文章讲述从茶叶、茶具到择水,火候,与我们现代的闽南粤东的工夫茶的步骤方式接近。
工夫茶泡法,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融入了精神、礼仪、沏泡技艺等多种元素的茶道文化。是近代中国茶道的一种体现。(来源:新农民治,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