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20世纪50年代的布朗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方式落后,也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成立工作队,一点点摸索着,怎样帮助各少数民族建立组织,发展生产。
与芒景山相距100多公里的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是中国布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1954年,受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边疆工作委员会的指派,26岁的施宜西,经过两天的跋涉,到达布朗山。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部队建立区政府,更重要的是团结布朗族群众,发展生产。
60多年前,长年深居在山林里的布朗族,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每年春天,他们随便砍倒一片森林,放火烧光后,种植上玉米。为了保持土地肥力,栽种一年,再丢荒四到五年。布朗族人那时的种植方式也停留在原始阶段,没有像样的工具,只是简单地用尖棒在地上随意插个窟窿,丢下种子,任其生长。
一开始,在原始森林里习惯了刀耕火种的布朗族,对种植水稻充满不解和怀疑。
面对这样的质疑,施宜西和工作队同事,决心用实际行动,改变布朗族同胞的原有的生产习惯。为了鼓励布朗族下山种田,工作队免费给下山的布朗族群众发粮食,分耕牛。
利用布朗山下傣族人原有的水田,施宜西和工作队同事很快开展起工作。1956年5月,由15户人家组成的布朗山第一个合作社,取名为“嘎锵响昂”合作社,意思是合作社要像钢铁般坚硬、有力量。
民族工作队同吃同住,悉心教导,一年的时间,布朗族很快就学会了种植水稻,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第一年就开田31亩,收入翻了两翻,布朗族人第一次有了余粮,建起了粮仓。
以前家家是穷人,结果到分配时候家家有仓库,还卖余粮。
水稻种植的成功,不仅让布朗族同胞吃饱了饭,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他们固执己见的原始生活观念,亲身体会到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够改变贫困的生活。
在布朗山区政府的带领下,布朗山建成了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卫生所,修了公路、建了集市,人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走百里山路去交换物品,布朗山的面貌开始慢慢发生改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远在西南边陲的布朗山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传说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但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依照传统种植古树茶叶,很少人为干预,产量非常有限,只能供日常生活所用,或者与其他民族进行少量的物物交换,并不产生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茶产业,勐海县政府专门成立茶叶办公室,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茶园技术。曾云荣作为茶叶办公室科技人员,来到布朗山,他要做的就是说服布朗族老百姓,采用新技术种植茶叶。
开始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困难,不就是种点茶叶吗?怎么会这么罗嗦,当时是这样想的。什么叫技术,什么叫科学,根本就不懂。
育苗、挖沟、换土、栽培……当年,曾云荣要推广的新茶园种植,就像这样,有一整套规范的技术和田间管理流程,习惯古树茶自生自长的布朗族同胞,第一次知道,这样种茶叶,可以使产量成倍增加。
新茶园种植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茶叶产量。如今,茶叶已经成为布朗族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个只有100多户的布朗族村寨,因为推广新茶园的政策富裕起来。
70年前,布朗族远在祖国边疆,鲜有人知,虽然有祖先留下的茶树,却依然吃不饱饭,停留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末期。
今天的布朗族,以独特的茶文化,享誉海内外,享受着现代生活的同时,保持着民族特色,70年的变迁,让布朗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他们更坚定了脚下在走的路。(来源:茶听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