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勐海县,是中国产茶的发源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在勐海县当地,有着两大久负盛名的茶厂,一个出产了大名鼎鼎的大益茶,另一个是勐海茶区唯一的国有茶叶加工企业。它们的存在,见证了中国茶叶的复兴史。
生于乱世的佛海茶厂
作为大益茶业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佛海茶厂的风云变迁史算得上是普洱茶二次兴盛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佛海茶厂的成立,还得从中国茶业的凋败说起。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国,一直一来中国茶叶的出口都是世界第一。之后由于印度和锡兰茶业的发展,中国茶叶出口急剧下降,到二十世纪初降至冰点。为了振兴中华茶业,以吴觉农先生为首的有志之士开始行动,于1937年5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火波及,中茶公司被迫内迁,在西南地区进行茶叶加工,同时派遣专员前往云南进行考察,得到了云南当地茶叶资源丰富,适合加工生产的好消息。于是,云南中茶公司应运而生。
1939年,原任湖北恩施副厂长的范和钧先生与清华大学毕业的技师张石城先生带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技术精英,跋山涉水地来到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佛海县(即现在的“勐海县”)境内考察当地茶叶产销情况,开始筹建茶厂。在历经时任县长阻扰等一系列困难之后,终于在1940年的元旦,佛海茶厂正式成立了,由范和钧先生担任第一代厂长。
作为云南省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化茶叶生产企业,佛海茶厂成立初期,为了提升当地茶商与中茶公司合作之积极性,范和钧先生曾承诺公司不生产紧茶,所售卖的紧压茶都是从民间收购的成品,而非由茶厂自身加工。
1942年,日军的战火蔓延到了云南,为了保障人身安全,佛海的员工基本撤离,茶厂进入保管期。直到1952年,佛海茶厂才正式恢复开工生产,至此几十年开始不断发展变革,并于1982年正式更名为“勐海茶厂”,开始了它的新一段征程。
作为云南省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化茶叶生产企业,佛海茶厂发展成为一个集原料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其生产的“大益”牌产品覆盖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多个系列共计数百品种。
根正苗红的黎明茶厂
除了勐海茶厂,同样位于勐海县境内,还有另一座不能忽视的茶厂,那就是黎明茶厂。或许对于“黎明茶厂”这个词,茶友们还不是很熟悉,但是一提“八角亭”的商标,那你肯定有印象了。
黎明茶厂,隶属于云南省农垦总局,是勐海茶区唯一一家国有茶叶加工企业。1955年初,原十三军的一批复原老兵在勐海建立了国营黎明农场,开始种植茶叶。到1964年初,茶叶进行投产,茶叶加工组也因此成立。经数十年的发展,国营黎明农场成为了大名鼎鼎的黎明茶厂。
因出产茶品质优秀,黎明茶厂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其注册商标“八角亭”更是享誉中外。在2013年10月1日,黎明茶厂正式更名为了“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黎明茶厂最知名的符号,“八角亭”源于佛家美丽的传说,意喻黎明茶厂凭借优质的茶叶产品与四面八方的各界人士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共享美好的生活。
最初,黎明茶厂只制红茶和绿茶,主要出口欧洲。然而世事难料,20世纪90年代末,苏联解体引发东欧国家整体进入经济低迷期,茶叶市场发生重大转变,国内红茶市场也受到印象。因未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黎明茶厂的生产经营遭遇了重大危机。产品积压过多,资金周转困难,车间开工不足,职工收入无法保障......困难像多米诺骨牌般接踵而至。
面对困难,黎明茶人没有退缩,在经过充分调研后,茶厂果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减少传统红茶和绿茶的生产,开始探索试制普洱茶。在时任厂长张云军同志的带头下,以及佛海茶厂和广东茶商的鼎力相助,黎明茶厂内外同心,普洱茶试制大获成功,使得黎明茶厂向死而生,重新在茶叶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到如今,黎明普洱茶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发展到上百个品种不同、规格、风格各异的系列产品。其中包含六款经典系列产品,分别是7540、7590、0432、早春银毫、越陈越香、宫廷普洱王。
两大勐海茶厂的合作
作为勐海县的两大茶厂,佛海茶厂和黎明茶厂处于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关系。
在黎明茶厂最初研制普洱茶时,因缺乏技术与经验,试制进度停滞不前,佛海茶厂得知黎明茶厂的困境之后,立刻拍马将十几个技术员工送去黎明茶厂协助研制在普洱试制中起了很大的助力,这种无私互助的精神也是佛海茶厂能至今傲立茶叶市场中的原因。这批编号为3336803的2003年甲级紫印茶饼,就是黎明茶厂生产、佛海茶厂出品的合作产物。
甲级紫印,又名(葉)字饼,内飞“葉”字。茶饼原料选用勐海茶区的3月正春茶,甲级代表着它的茶菁等级(品质优秀,但非最高级),封面紫印上书“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和“中茶牌圆茶”,从竹筐整体,竹篾扎法,小绵绳来看,都是黎明茶厂工艺。这批甲级紫印茶饼,同时有着属于两大茶厂的印记。
生逢乱世之中,几经风雨兴衰。在见证中国茶业复兴的同时,佛海茶厂和黎明茶厂相互扶持,也在不断地摸索前进中迎来了各自的巅峰,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来源:普洱阿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