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叫陈远,来自云南石屏,毕业于云南农大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在上海,浙江沿海一带工作,从事六大茶类销售培训工作。十年不忘喜欢普洱茶的初心,最终又回到普洱茶的世界来专注普洱茶学习。普洱茶博大精深,《普洱茶1001夜》不断完善资料分享给大家,做到通俗易懂,衷心希望能为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带来一点福音。
喝茶选择性很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喝着不同的茶,不同省份有不同的名茶,而云南的普洱茶最近十多年来,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高度认可,重点就在有收藏投资价值,仓储好的情况下,越陈越香,价格一年更比一年高,最近10年来普洱茶开始注重茶叶源头论,讲山头知识等。对于好的普洱茶来说可以说是千金难求,特别是古树茶更是稀罕。对于好的熟茶就是犹如寻宝一样了,在市场上经常会听到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普洱茶是喝六大茶类的终点,而易武茶是普洱茶的终点。
那么,很多茶友会问,我们该如何辨认一款茶是不是真的易武茶?易武为什么是优质的茶叶源地?
易武为什么是优质的茶叶源地?总结有三大原因:
1.地理位置
易武所在的勐腊县位于北纬21°09′-22°23′,东经101°05′-101°50′之间,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水充沛,旱雨两季分明,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
2.土壤状况
易武茶区,大部分海拔在1000-2000米的红壤地区为主,土壤肥沃,偏酸性土壤,特别适合茶叶生长。
其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土壤在热带亚热带雨季林气候条件下由紫色岩石和砂岩上风化发育而成,在低纬度低海拔古树分布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保持较好,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易武茶区之外其他茶区不可比拟之处。
3.延续百年的制茶工艺贡茶之源
追根溯源,易武茶的魅力还需从“传统”到来。在普洱茶界中,易武茶因诸多缘故所致,以致当今的易武茶,其加工制作方法多以当下茶人、茶商、消费者所追捧的传统手工石模制茶法为主。
于易武茶发烧友、老茶客而言,或有所知,传统手工石模制成的易武茶,“杀青”较重,“揉捻”较轻,再以低温晾晒造就成了易武茶独特的泡条特点。其古树茶,因表面的革质层密度大,几经过岁月的陈化,它原有强劲的内质又慢慢地表现出来,所以就有易武普洱茶越放越好,它的茶味、茶气香气越放变得越浓。
易武茶的特点
汤色:明黄透亮。
味道:香甜水柔。
香:香气足,有甘香味,花果香味道。
甜:茶味甘甜,无涩味或新茶有轻微的涩味。
水柔:茶汤滑润柔和,滋味饱满,顺、滑。
挂杯:挂杯持久,杯底留香,入口后香气散开使人心旷神怡。
茶韵:易武陈放后,如果原料好,味道不会很淡,尤其完全纯易武一种料配的茶,出来的茶韵是很好的。
马蹄
马蹄,是易武茶的特色之一。现在由于别的茶区为了仿冒易武也开始采摘马蹄,所以有马蹄的也不一定是易武茶,但没有马蹄的肯定不是易武茶。这里说的“马蹄”,并非马的脚蹄,而是指茶中的木质化老梗。以前,只有易武茶区的古树茶有马蹄,一般出现在不定芽上(指在茶树茎和根茎处非叶腋部位长出的芽)。
“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存放是升华。”
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好的工艺和仓储形成了易武普洱茶的细腻柔滑,痴迷于易武茶的老茶友们都能从中体验到颗粒均匀的细腻汤水,回甘生津和喉韵都很含蓄,滋味持久性很强,柔中带刚,入口柔和,苦涩味比较轻,回甘较好,有独特的高山百花蜜香味。存储陈化速度较快,密韵也会随着时间变的更加浓郁。
掌握以下几点,基本可以辨别是否纯正易武茶:
1、其新生茶条索特征呈芽肥大,叶身、叶背茸毛多,显毫,茶梗较长,茶饼面乌黑油亮等特点。
2、就易武古树茶口感而言,蜜韵足,茶汤柔滑细腻,苦涩滋味几乎很难品出;回甘生津、喉韵都很含蓄,滋味持久性强,“柔中带刚”;
3、新茶口感略显平淡,越陈放茶气越足,显出“丰韵细腻沉稳厚实”本色。
易武普洱茶,其口感辩伪三要素: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有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冲泡一二十泡之后甜韵仍存;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都是无可复制。
其实,真正易武茶茶气从来不弱,茶的浓淡可以在冲泡时用茶的投放量或浸泡时间来控制,在相同的水温下,茶的浸出的内含物质绝对不比老班章差,因其浸出物中各物质含量比例适中最适合人品饮才能成为当之无谓的易武贡茶。
易武茶区的“七村八寨”
易武是普洱茶源头地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易武人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以易武正山“七村八寨”最具特色。
以下我们大致梳理一下,不全面的地方欢迎补充!
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
八寨是指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曼洒寨、新寨。
易武麻黑
麻黑的名气从贡茶开始,麻黑现在也是易武众多山头中古茶园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一个,麻黑村寨就建在森林里,古茶树和森林混生,掩映在森林中,环境非常好。
麻黑的茶树基本是由汉人管理栽培,与易武地区其它少数民族管理的古树滋味略有不同,麻黑所产茶叶叶面宽厚、墨绿,条索紧结、匀整,黑亮超群,香气突出,茶气足,茶汤清明、透亮,是易武特色“香扬水柔”的最典型代表,在易武地区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
易武高山村
高山村是纯彝族村,高山村的古茶园非常出名,生态环境保持的相当好,高山村的茶树未经矮化,基本属于自然生长,茶树高大,采摘时需搭架攀爬,当地村民对古茶树的保护措施非常到位。
近几年高山村的名声逐渐壮大,当地彝族的制茶工艺在这几年有非常大的提升。
高山村古树茶特点
当地茶农制作的古树茶条索非常漂亮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香气极为出色,余韵悠长。
易武落水洞
落水洞传说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落水洞的地形比较特殊,四周环山,整个村子如同坐在锅底,村子中央有一口供全村人饮用的井,村子背后有一棵名气极大的茶王树,据说树龄800年左右,许多爱茶人去到易武都一定呀去看看这棵茶王树。
落水洞是个汉族村,古茶树分布在寨子背后的森林里,生态环境非常好,随着城市生活的蔓延,这样原始生态的地方越来越受关注,落水洞的茶也逐渐被茶友追捧。
落水洞古树茶品质极佳,尤其春茶,当地茶农纯手工做的春茶条索紧实,外形呈黑灰色,白毫显露,冲泡以后汤色金黄透亮,口感甜润,蜜香馥郁,这一点在易武茶中落水洞显得尤其突出,韵味无穷,汤质醇厚,滋味甘淳鲜润,尤其在后期存储中表现非常好,口感会有较大的提升。
易武曼秀村、三合社村
曼秀村属于麻黑村委会,距离麻黑6公里,距离易武3公里,曼秀村是一个纯汉族村,基本都是石屏人搬过去的,到麻黑和刮风寨必须经过曼秀村,曼秀村种茶和做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以前村子里也建有庙宇,后来拆除了,现在旧址已经改为村民的活动室。
曼秀村的茶是非常典型的易武风格,当地茶农手工制的茶条索黑亮,松紧适度,灰褐色显毫,茶汤金黄,香气高扬,水路细腻,软而不弱,回甘生津持久绵润,蜜香甘冽,品后喉咙极为舒畅。
三合社村古茶园与麻黑古茶园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纯彝族村,种茶历史悠久,三合社村古茶园最大的特点是生态保护极好,茶园和森林古树混生,环境非常原始,三合社村所产古树茶叶片宽大肥厚,条索呈现墨绿色,茶汤金黄透亮,色泽较深邃,香气高亢,蜜香劲扬,回甘生津迅猛明快。
易武易比村、张家湾
易比村位于易武西南方,距离乡镇不远,最近几年受到的关注较多,易比村的是比较正宗的易武味道,香扬水柔的特点非常明显。
易比村的茶主要特点: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好,杯底有浓郁蜜香,香气持久,耐泡度高。
张家湾这个名字出现更多的是在普洱茶史籍典故中,张家湾位置很特别,在抗日战争以前,茶山上贩茶贸易往来还算正常的时候,六大茶山北部所有茶商去越南莱州都要经过张家湾这个小寨子,张家湾在当时是马帮歇晌修整的驿站,这也是张家湾在众多易武村寨中成名非常早而且名气不小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当然就是张家湾的茶,张家湾的茶是纯正的易武味,外形匀整显毫,色泽银白,冲泡后汤色金黄,滋味饱满细腻,润泽甘淳,香气极其高扬,蜜香浓郁柔和,品后有小家碧玉之感。
易武刮风寨
刮风寨是纯瑶族寨子,刮风寨和老挝接壤,处在边境上,距离乡政府31公里,非常偏僻,刮风寨的古茶树分布在约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基本没有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在原始森林中,和森林古树混生,茶树生长的比较缓慢,内含物质积累的非常多,在存储转化中,往往能够给人很大的惊喜。
由于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再加上地处边境原始森林,刮风寨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在2007年以后,普洱茶山头逐渐热起来,刮风寨才慢慢进入茶友视野。
刮风寨的古树茶和原始森林混生,没有经过矮化,人工管理比较少,保持着自然生长,这是刮风寨古树茶品质优秀的一个原因。
刮风寨的古树茶最大特点是有一种独特的山野气韵,整体表现非常出彩,初次品饮会有种超乎想象的感觉,刮风寨和丁家寨隔冷水河相望,但两个地方的茶口感有差别,刮风寨整体来说口感更加开阔大气,有厚重野韵,但这并不是说它粗犷,刮风寨也保持着易武片区的香扬水柔特色。
刮风寨寨子离古茶园很远,车进不去,徒步要走四五个小时,采茶非常不容易,真正去过刮风寨古茶园的茶友包括茶商都非常少,市场上刮风寨古树茶遍地都是,但其实真正产自刮风寨的茶非常少,大多是老挝风沙里的茶冒充的。
易武丁家寨
丁家寨有瑶族寨和汉族寨,今天先讲瑶族寨。
茶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喜欢易武茶,一定要品过丁家寨才知道易武的魅力。丁家寨普洱茶的品质由此可见。
从麻黑往上,山路非常难走,有两条小路,一条通往刮风寨,一条通往丁家寨,丁家寨生态环境非常好,地理位置偏僻,丁家寨寨子周围茶树是很少的,这几年基本都改种橡胶了,但丁家寨的茶园那是大名鼎鼎——弯弓,我们平时说的丁家寨的茶其实就是弯弓茶,弯弓是茶园名字,丁家寨是寨子名,丁家寨这几年基本成了一个茶叶集散中心,弯弓茶园和茶王树茶园以及白茶园离得很近,这三个茶园都是易武茶区顶级的古茶园,每年收茶的茶商都会集中在丁家寨收这几个地方的茶。
丁家寨到弯弓大概需要花三四个小时,路难走那不是没去过茶山的人能够想象的,一开始还能骑摩托车,路是真正的山路,很窄,而且陡,30~60度的坡度,一般人不敢骑车,到后来车都骑不进去,只能步行,可见生态环境之原始。
弯弓的茶做出来以后条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冲泡时汤色金黄、香气高纯、叶底条索肥壮柔软,是爱茶人难求的茶中极品。
汉族和瑶族寨子一样,丁家寨汉族寨也有自己的茶园——香椿林和一扇磨,香椿林茶友不太熟悉,一扇磨这几年倒是名声在外,这两个古茶园片区是古六大茶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古树茶片区之一。
一扇磨的茶具有非常明显的易武特色,香扬水柔,种茶历史悠久,往往这样的寨子在做茶方面都有比较出众的地方,历史是最能大浪淘沙的,只有经得住时光传承考验之后留下来的,才是精髓。
一扇磨的古茶园非常偏僻,从村子到茶园要骑摩托车走山路,摩托车是茶农家里必备的交通工具,从寨子到古茶园要三四个小时,翻两座山,后半段路摩托车进不去,必须步行,山路蜿蜒崎岖,可见茶之来之不易。
一扇磨古茶园是完整连成片的,在众多茶山中比较少见,但茶园面积不大,产量自然不算大,古茶园在原始森林中自成一片,一扇磨的古茶树长得不算非常高大,树龄却动辄以百年计算,所以说计算古茶树的树龄如果按照树型高大与否判定是不合理的。
一扇磨的古树茶特点:非常明显的是同时拥有柔美和坚韧这两种特质,汤质细腻柔软,又有独特的山野气韵,细腻中有丝丝缠绵的柔韧感,质感饱满,品饮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层次感尤其丰富,品饮过程非常舒适宜人。
香椿林产茶量非常小,知道的人比较少,茶的品质和一扇磨相差不多,就不细表了。
易武旧庙寨、新寨
新寨虽然名字比较“新”,但新寨其实是易武茶区最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寨子,在当地他们自称“本族”,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新寨少数民族的祖先是最早发现并种植普洱茶的“濮人”,他们对茶叶的态度始终保持着尊重敬畏,直到现在每年春茶开采前,村民会在祭师的带领下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
旧庙寨和新寨两寨相距3公里,是同一种民族,相同的茶文化传承,相邻的茶园,相同的制作工艺,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制茶人的心情和技术。
我们之前说过,历史悠久的茶园寨子,制茶工艺传承的时间非常久,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过反复改良,而且是纯手工制茶工艺,已经非常精良。
新寨当地茶农纯手工杀青制作的茶,口感非常不错,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饱满,茶汤有厚重感,品后润口,香气偏厚重,新寨茶有个小小的缺点,香气不是特别显,但并不是没有,只是没有易武其它茶区那么高扬,它的香气是下沉的,杯底香不是特别明显,茶汤的甜度非常高,饱满丰润。
旧庙寨的茶和新寨极为相似,几乎分辨不出差别,但近几年普洱茶行情水涨船高,要想买到真正的旧庙茶,还得亲自去当地品尝。
易武倮德寨、大寨
先说倮德寨,倮德寨是距离易武乡政府最远的一个村委会,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倮德寨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现在知道倮德寨的茶友不多,但倮德寨的历史却是十分辉煌的。
在咸丰年以前,倮德老寨的茶园东连曼乃,西接象明的曼拱,这一带茶园均由倮德土司管辖,倮德土司和整董土司、倚邦土司都是亲戚,有联姻关系,倮德土司势力很强,土司府盖得十分宏大,在当时来说,倮德寨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后来因为连年战火动荡不安,倚邦作为当时的茶叶集散中心又经历的几场大火,这一带茶山逐渐没落,这对倮德寨来说,也算一种变相的保护,这里的古茶园至今保存的非常完整。
而且由于名气不是很大,倮德寨的茶价格远远低于一线茶山,但是品质却足以和易武地区比较有名的寨子相提并论,所以论性价比的话,倮德寨的茶确实算得上物美价廉。
倮德的茶外形非常漂亮,这得益于当地茶农精湛的制茶技艺,香气滋味比普通的生普明显是要更优质,可与易武几个比较著名的寨子相比,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回甘生津极好,以蜜香为主,缺点是汤水略薄。
大寨是一个被茶园包围着的寨子,大寨历史非常辉煌,在道光年间建过关帝庙,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重建,现在庙宇已毁,但大庙的基台还很完整。基台建得非常紧实,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一点石灰,但却镶嵌得异常精密,如此精致绝奇的建筑实在少见,可见当时这个地方的繁华富有,光绪初年时,大寨还有二百多户人家,史料记载,当时在春茶采摘季节,每天杀三头猪都不够采茶人吃,可见当时大寨之繁华,并且当时大寨还存有七八家茶号,后来一样毁于茶山动荡间的战火。
大寨的茶芽毫显露肥壮,条索松紧适度,色泽乌润,汤色淡黄明亮,滋味甘醇,香气高显,叶底肥嫩完整柔软,整体协调性非常好,层次感极其丰富。
易武曼撒寨
曼撒是普洱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从丁家寨的弯弓茶园向西走一个多小时翻过一座山头就是曼撒老寨,曼撒位于一个山脊上,地形特殊,隔山头望去,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伏在山脊上,海拔非常高,视野开阔,是个观景的好地方,站在曼撒老寨,可以看到蛮砖、莽枝、倚邦、易武几个茶山。
漫洒在乾隆年间1789年建起了石屏会馆,占地10多亩。盖得气势宏伟,有大殿、配殿、厢房、厅堂,在会馆内有一口大钟,有人肩高,敲一下十里之外都可以听见,当时的繁华热闹在众多茶山中堪称第一。
清朝乾隆年间是曼撒茶山最繁华的时期,史料记载,这个时候的曼撒茶山年产茶达万担以上,曼撒老街有三百多户人家,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数字,曼撒村是古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撒寨,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茶叶年产量曾经达到70多吨。据史载和口传,茶王树寨原有一棵茶王树,老树直径为1.2米,树龄千年以上。1918年前,这株茶王树一次可采鲜叶100多公斤。1926年,茶王树主干枯死,后从树桩根部萌发出3枝新枝,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清朝前期是曼撒茶山最辉煌的时期,它是当时易武片区的茶叶集散中心。
曼撒的没落从大火开始,同治十三年(1874年),繁华的曼撒老街遭遇了第一次大火,光绪十三年(1887年),曼撒遭遇第二次大火,繁荣的小镇接二连三遭遇打击,终于濒临毁灭,而之后接踵而来的第三次大火终于彻底伤透了曼撒人的心,仅剩的几户人家也迁离曼撒老街,曼撒成了荒城,前后遭遇三次无情的大火,这在普洱茶史上唯有曼撒老街,而就在此时,离曼撒20公里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成为了新的茶叶集散中心,曼撒从此没落。
曼撒古茶山之后由于缺乏管理,慢慢被荒草淹没,时至今日,曼撒古茶山的产茶量非常之低,根本不足以撑起一方市场,也就逐渐没落。
曼撒茶是真正的纯粹的易武味道,因为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重的沧桑感,总是给人一种丰富饱满的滋味,曼撒茶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中最具特色,品饮时舌面和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韵长,甘韵可扩展至两颊,味道较易武其它茶区稍苦,但在苦的同时能保持高扬的甜味,非常具有特色。
除了古树,易武其实还有不少小树以及新茶园,也稍微介绍一下。
易武小乔木:
条索和大树茶相较,颜色偏黑黄,茶杆质感看起来为微量纤维化状态,色泽浅,泛黄,而古树茶茶杆看起来为古铜色,偏墨绿色,冲泡后香气清纯,高扬,汤色黄亮透明,入口清甜鲜爽,回甘快,生津,微量花蜜香带些许兰香,但留存度稍弱,口腔里的茶韵还稍显浅薄,层次感不明显,唯独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叶底也算肥厚,但看不出大树茶粗壮的茶杆,肉质感差很多。
易武古树茶:
条索肥壮大条,色泽黝黑,油润有光泽,冲泡后香气纯正,无任何异味杂味,入口丰富浑厚,花蜜香明显而高扬,回甘迅速,生津快,满嘴是茶的感受一样很强烈,一点也不比大树茶逊色,只是喉韵稍欠一些层次感和厚重感,茶汤胶质感也不错,刺激性相对低,顺和柔滑的感受和易武茶固有的山头韵味在这个台地茶上面圆满展现,如果不是强调他是台地茶,冲泡后肥壮的野地一定会让不少人看错,误以为是大树茶,耐泡度也不错。
易武的新茶茶气较淡,存放之后茶气渐强,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茶质优良极耐冲泡,易武茶陈化速度较快。
特此鸣谢:本图文由《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供稿,版权与本网无关。
【《普洱茶1001夜》更多内容推荐】
《普洱茶1001夜》第100天:西双版纳茶区之勐海和勐腊茶区详解
《普洱茶1001夜》第101天:版纳茶区主题周!版纳茶叶的布局结构
《普洱茶1001夜》第102天:版纳茶区主题周!勐海与勐腊的名山名寨
《普洱茶1001夜》第103天:版纳茶区主题周!布朗山看老班章和老曼峨
《普洱茶1001夜》第104天:勐海主题周!寻找“两勐”之勐宋那卡与勐往曼糯
《普洱茶1001夜》第105天:版纳茶区之“一市两县”
《普洱茶1001夜》第106天:版纳茶区主题周!南糯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