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图为《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本图由作者提供)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叫陈远,来自云南石屏,毕业于云南农大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在上海,浙江沿海一带工作,从事六大茶类销售培训工作。十年不忘喜欢普洱茶的初心,最终又回到普洱茶的世界来专注普洱茶学习。普洱茶博大精深,《普洱茶1001夜》不断完善资料分享给大家,做到通俗易懂,衷心希望能为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带来一点福音。
《普洱茶1001夜》第34天百年福元昌号级茶的传奇历史
在《普洱茶记》记述: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有普洱茶王之誉,一个传奇的号级茶历史。
光绪年间中期,在易武大街开设茶厂分行,叫“福元昌号”茶庄,茶庄主人正是余福生。这是有史可查最早的茶庄之一。生产的茶叶,主要销往四川及北方地区。光绪中期,元昌号在易武大街开设了分行——“福元昌号”,福元昌号选用易武山大叶种普洱茶菁,制造精选茶品。
在倚邦和易武两大茶山,曾演绎了清代普洱茶最为辉煌的篇章。创于光绪初年的“宋云号”、“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倚邦、易武两个茶山。其中“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
到光绪末年,由于云南南部地方治安恶化,倚邦元昌号和易武福元昌号终逃不过关门闭厂的厄运。然而,幸运的是,原开在易武大街的福元昌号,在民国十五年左右(1921年)再度恢复营运。
据可靠史料,现存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已历时100年左右,包装的竹箬上,原本是写有字的,但因年久而剥落,已无法辩认,更显其异常珍贵。
今日倚邦早已不复昔日繁华,唯有街市布局,还与旧时相仿。
到清末到民国,是云南茶业大发展的时期,众多茶庄相继开业,在民国初年,普洱的茶庄有二十多家,易武有大约三四十家;勐海和景洪最辉煌时约有三十家。符合今天定义的普洱茶也诞生于这一时期。这些茶庄的命运大都和元昌号相似,在纷乱的局势中起落,最终消逝。
时至今日,众多茶庄无一传承下来。由于时间久远,加之没有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以至于今天没人能说清这一时期茶庄的确切数量。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以前,这些茶庄所生产的茶叶都被称为“号级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号级茶”在市场上还能偶然见到,但今天已基本绝迹,只留下关于这些茶的传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茶庄消失,成了书籍账本中的一个影子。除了这些文字记载,便只有留存不多的一些遗址和茶饼能证明茶庄的存在,这也是今天人们追寻普洱茶历史的重要线索。
如今,“福元昌号”的旧址还在易武大街,被挂上了牌子供人凭吊。其出产的茶饼,只有极少量存世。想来也可理解,茶叶本就是消耗品,当年又没有老茶的说法,人们不会囤积茶叶,这些遗留下来的茶饼也是角落里被人遗忘之物。
2013年,嘉德就曾拍出过一桶1350万元人民币的"福元昌",这创下了整个老茶交易体系里的最高纪录。拍卖的这桶“福元昌”,每饼茶都有一张浅蓝色内飞,手工钤盖朱砂红印。
“福元昌”圆茶的内飞还有一些存世,内飞共有三种色纸,为浅蓝、红紫、白三色。这些茶叶内飞均由糯米纸制作,留存至今的也大都遭虫蛀。
普洱茶真正迎来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是在1949年之后。今天来看,这种规模化生产才是一个刚刚起步。1975年以后批量熟茶技术不断成熟后,对普洱茶发展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机制。号级茶的历史也奠定了行业基础,对今天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起那力量是无穷大的。
特此鸣谢:本图文由《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供稿,版权与本网无关。
【《普洱茶1001夜》更多内容推荐】
《普洱茶1001夜》第24天:挖掘普洱茶的历史故事
《普洱茶1001夜》第25天:普洱茶历史中的茶马古道,秘密都藏在了这里
《普洱茶1001夜》第26天:普洱茶历史划分的三个时期,思路清晰易懂
《普洱茶1001夜》第27天:普洱茶近100年的厚重历史片段曝光
《普洱茶1001夜》第28天:岁月沉淀的普洱茶历史勾勒
《普洱茶1001夜》第29天:普洱茶断代历史片段和近代的历史文化发展
《普洱茶1001夜》第30天:普洱茶熟茶批量发酵到普洱茶357克计量单位的形成过程
《普洱茶1001夜》第31天:普洱茶中的号级茶,以及号级茶的特点
《普洱茶1001夜》第32天:乾利贞宋聘号丨十年如一日寻找一个号级茶的艰难岁月
《普洱茶1001夜》第33天:同庆号丨号级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