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图为《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本图由作者提供)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叫陈远,来自云南石屏,毕业于云南农大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在上海,浙江沿海一带工作,从事六大茶类销售培训工作。十年不忘喜欢普洱茶的初心,最终又回到普洱茶的世界来专注普洱茶学习。普洱茶博大精深,《普洱茶1001夜》不断完善资料分享给大家,做到通俗易懂,衷心希望能为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带来一点福音。
《普洱茶1001夜》第32天:乾利贞宋聘号丨十年如一日寻找一个号级茶的艰难岁月
要说乾利贞宋聘号的历史,还得先看看权威的老师文章,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杨凯老师的研究宋聘号的结果。
杨凯,杨老师是云南著名的茶文化研究者,他的多项研究走了别人少走的路子,别开出了新的局面。
2012年,毕10年之功的《號級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與流變》一书出版,立刻引来了广大茶人的关注,开启了对号级古董茶的研究新阶段。书中可以看到大清、民国的茶业管理政策、云南茶庄的演变和关联、普洱茶工艺的演变、昆明的茶庄、下关茶业和沱茶的诞生、徐霞客与明末云南茶文化种种。
展卷,历史感迎面而来,考据岁月间发生过的诸多茶事件,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样浓醇。通过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源流、普洱茶制作、普洱茶经营、普洱茶发展等篇章,考究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以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田野研究为基础,实事求是地论述普洱茶的源头、流变、起伏、兴衰,有理有据,夹叙夹议,图文并茂,新意迭现,另辟蹊径,别开生面。
上世纪90年代,杨凯老师开始茶文化的研究。当时作为一名出版社里的年轻人,因工作接触到了茶叶公司里的人,在生活之余也联系得比较热络,研究茶的想法也就自然升起。1993年,当时的思茅(现在的普洱市)召开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如邓时海等大家都有参与。因为没买到机票,他没能进会场参会。但与普洱茶的机缘已悄然埋下。
“我的这些研究从不当课题做,所以没有压迫感。只要做着有乐子,就这么一路走了下来。边走边‘织网’,把各种信息串联起来,等到机缘成熟时,凭直觉去发现。”
有机缘,才看得见。
由于数十年的中断,云南普洱茶早年的历史人物都已埋进了故纸堆,或已消散人间。而当时普洱茶文化的研究也并非什么显学,研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杨凯由此一头“扎进”了故纸堆中,各种档案馆成了他常去“蹲守”的地方,经年累月。
乘着这有限的时光,追寻历史,挖掘其中的秘辛。把历史中的人,产地,事件,器物一一对接起来,“死去”的历史就有可能在如影画般再次鲜活起来。
百年前的造假普洱茶
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揭开了一段百年前的云茶往事。
有次去重庆开会,突然一位贵州朋友发出的信息引起了他的关注。这是一块刻着字样图案、方方正正的木板,看着有些年头了。于是他打电话到朋友处询问。这块木板的来源也真印证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意。
朋友到贵州茶山寻茶,夜宿乡村,大冬天的,还断了电,半夜饥馑难耐,厨房索食,将待生火时见柴火堆上有此一木板,看着还有些文物的样子,烧了怪可惜的,第二天一早以20元买了回去。
一块差点被烧了的“柴火”究竟隐藏了什么?通过仔细察看,杨凯断定,这是一块百年前的茶号印版。而这块印版正是百年前的无良商号伪造名茶的证据。这块印版上宋寅和宋聘下半部分一致,只有寅和聘两字有区别。
据考证,百年前贵州也产大叶种茶,但没有云南有名。一些商家就把贵州茶运到昆明造假再回销,或者直接在当地作假的方式仿冒普洱名茶获利。当时就有云南的茶庄如乾利贞宋聘号起诉至官府,审案的卷宗至今留存。
云南状元与普洱茶庄
做研究的这些年,大量的乡土调查和人物采访是免不了的。时光荏苒,一些茶人的后代也是耄耋老者,或者已凋零四落。如果再不抢救性地收集,那也许就无可挽回了。“我经常去找一些茶庄的后人进行调查,可很多茶庄的后人居然对自己先辈从事茶庄生意一无所知。”杨凯老师为此陷入了思考。一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严重的抑商思想,耕读才是传家之道,所以不愿说;二是解放后,因怕从商经历给后人带来麻烦,由此也就不再提起。
历史的真相,如草蛇灰线,若隐若浮。百年前的易武茶山,活跃着大量的茶庄。细究来历,有很多茶庄的主人都来自石屏。
近代史上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家族,就是乾利贞号和宋聘号的主人。据杨凯考证,清季中叶,因战乱导致易武当地种茶者流失,茶山有抛荒之虞。石屏因地近版纳,因此多有人迁徙到此种茶为生。“有民谚‘穷走夷方急走场啊’。当时石屏人因贫穷就到版纳种茶,叫走夷方,要想迅速发财就‘走场’,就是到个旧挖矿。”
袁嘉谷家因避杜文秀之战而到六顺种茶。但仍以耕读为念不改。杨凯老师曾见过袁嘉谷的小女儿,老人对自家茶庄的历史并不了解。经过多年的四处收集整理资料文献和潜心研究,袁家茶庄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百六十年历史的茶庄
乾利贞为1865年以前,宋聘号为1868年以前,两庄创立地点均为倚邦。那时,杜文秀的起义已经震动了全滇,建水的马如龙的军队更是威胁着离它很近的石屏。石屏人开始携带细软大量逃荒,逃荒的地点最安全和便利的就是半是汉人管理,半是傣族统治的六大茶山地区。
石屏的几位宋姓人家就在倚邦开设了宋寅号、宋聘号两大茶庄,江西人赵开乾开设了乾利贞茶庄。此时,由于战乱和交通的梗阻,几个茶庄的生意不会很好。也是在这一时期,另一个即将与这几大茶庄建立联系的人袁德洋则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思茅边上的六顺开荒种地。
袁家介入乾利贞乾利贞号的管理层开始于清末。宣统年间,乾利贞昆明、石屏的负责人是袁德洋的三儿子袁嘉猷。袁嘉猷是经济特科第一名(也是钦点,等同于状元)袁嘉谷的哥哥。在母亲徐太夫人的安排下,他和四弟袁嘉言一起停止了学业,专门经商,支持家用,也支持三个弟弟继续读书,追求功名。
1906年,第一届云南商务总会成立,袁嘉猷当选特别会董第一名,在商界有很高的发言权。在商会开会时,大家往往以商号代名,称呼他为袁乾利。袁嘉猷一直领导乾利贞和云南的茶业到辛亥革命时期。
抗战前后,宋寅号、宋聘号、乾利贞号等老牌子,又有较深文化、家族底蕴的七子饼茶是香港最贵的普洱茶,一般卖港币50元~筒,同庆号、同兴号其次,四十元上下,至于敬昌等号,当时属于一般品牌,每筒仅售25元到30元。新加坡、南洋各地对普洱茶的价格定位亦如是。
普洱茶与袁嘉谷
很多人还是回不过神来。作为云南唯一的状元,他太有名了。但作为一个与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有深度关联的人,却又那么陌生。袁嘉谷,一八七二年至一九三七年,云南石屏人。一九零三年,入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四月,取二甲第六十二名,赐进士出身。七月廿一日,参加保和殿殿试,获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整个有清一代,只开考过三次特科,袁嘉谷是第三个特科的第一名。云南历史上没有出过一个状元,袁嘉谷大魁天下,云南人将他视为状元。
特科状元袁嘉谷家对普洱茶和云南茶叶经济、文化所做的贡献,长久以来被忽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乾利贞号不是袁嘉谷之父袁德洋创建,但袁德洋却很早就加入乾利贞号的经营。1887年12月,袁德洋去世。理葬完毕,袁得洋的夫人徐氏将七子一女召集在一起,命老大袁嘉乐治家;老三袁嘉猷、老四袁嘉言经商;老二袁嘉谟、老五袁嘉谷、老七袁嘉璧、老八袁嘉端读书求仕。
那个时代,一个仕子,最健康的形象,不是家里经商赚了多少钱,而是以务农的身份读书进取,既所谓“耕读传家”。这样才比较容易通过礼部的政审,才能进行殿试。袁嘉谷兄弟七人都是自幼读书的读书人,袁家早年就有藏书上千册,袁嘉谷的二哥收藏印谱,这只有富裕人家才可行。
在光绪十七年,袁嘉谷的大哥就已经在茶帮中有相当高的地位,继承大哥位置的袁嘉猷时常收买古字名画,比如唐伯虎的“牧羊图”、钱南园的“马”,每得一画,就请五弟袁嘉谷和七弟、八弟一起观看,为此,袁嘉谷还写了好几篇诗、文以记其事。可见,袁家当时是不缺钱的。然而,对外,袁嘉谷总是宣传自己是出身耕读人家,父亲是在六顺、石屏种地为生的。这不能不说是封建时代一个士子无奈的选择。
生活上,袁家人也绝不铺张,袁嘉谷与七弟袁嘉璧同车进京,同床睡觉,吃同样的饭,访名山名人,远声色犬马,戒浮华虚名。这正是一个士子的健康形象,离商人生活颇为遥远。袁嘉谷虽然不为乾利贞做软广告,但他还是离不了自幼伴他成长的普洱茶,无论走到哪里,他会把自家的茶作为应酬的礼品,送给同僚们。
袁嘉谷的这种情感,在他老师陈荣昌的词里也有表现:“荼瓶儿普洱茶龙井春芽新拜惠,泛花乳,冰瓯亲试。舌本香真异,雨前尖嫩,略带轻浮气。两汉文章,醇厚责,自标举,为吾茶例。旧惬休抛弃,苦甘尝遍,爱是家乡味。”
袁嘉谷父子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也有颇深渊源。1910年袁嘉谷出任浙江最高教育长官——提学使。为了处置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罢课风潮,挽留教务长许寿棠、教师鲁迅、夏丐尊等人,他罢掉了学堂监督夏震武的官,由自己兼任。当时,学堂里有一个叫郑鹤春的学生,十多年后,他成了一个着名学者,中国文献学的创始人。1928年,郑鹤春以学生的身份为袁嘉谷的《卧雪堂诗集》写了跋。
1938年,郑鹤春来云南考察茶业,并于同年12月任新成立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经理。此时,袁嘉谷的次子袁丕佑和三子袁丕济同在云南省政府为官,袁丕佑为省政府秘书长,袁丕济为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委员,茶业是他主管的项目。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袁家两兄弟多有参与,很多文件都是他们起草和签署的。
1942年,袁嘉谷最小的女儿袁玉芬的公公,也就是袁嘉谷的亲家庄永华,当选第三届云南中茶公司董事会董事,代表云南省方面行使富四记100股股权。另外,庄永华的堂妹嫁给了李剑卿,后者经营着1918年创建的大茶行——公益茶行。可见袁嘉谷家与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的渊源是多方面的。
杨凯认为,袁嘉谷虽然没有直接经营茶业,但他在各地为官和赋闲的时候,间接地为推广普洱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和他的家族,不但光大了宋聘号、乾利贞号两个着名品牌,领导了石屏的茶叶行业,同时,也用文化涵养了云南的普洱茶,这种涵养,经过天地聚香、岁月醇化之后,终将推动普洱茶的蓬勃发展。
很多人认为石屏曾经出名的是茶叶,如今出名是豆腐,其实石屏人全国各地经营普洱的还非常多,易武地区更是明显,一口正宗的石屏腔,在曼秀村一带喝茶有时会让你感觉你在石屏。石屏人对普洱茶的热爱已经进入了骨髓,所以说没有石屏人就没有普洱茶的今天也有一定的说法。
特此鸣谢:本图文由《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供稿,版权与本网无关。
【《普洱茶1001夜》更多内容推荐】
《普洱茶1001夜》第22天:普洱茶生茶品鉴全攻略,细看六大方面
《普洱茶1001夜》第23天:普洱茶品鉴的5种辨别方法
《普洱茶1001夜》第24天:挖掘普洱茶的历史故事
《普洱茶1001夜》第25天:普洱茶历史中的茶马古道,秘密都藏在了这里
《普洱茶1001夜》第26天:普洱茶历史划分的三个时期,思路清晰易懂
《普洱茶1001夜》第27天:普洱茶近100年的厚重历史片段曝光
《普洱茶1001夜》第28天:岁月沉淀的普洱茶历史勾勒
《普洱茶1001夜》第29天:普洱茶断代历史片段和近代的历史文化发展
《普洱茶1001夜》第30天:普洱茶熟茶批量发酵到普洱茶357克计量单位的形成过程
《普洱茶1001夜》第31天:普洱茶中的号级茶,以及号级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