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仓储发展史:从香港仓到健康仓(投资市场时代)

  • A+
所属分类:存放收藏

普洱茶仓储发展史:从香港仓到健康仓(投资市场时代)

3.1990年-2002年投资收藏市场启动

地域仓储勃兴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西方国家热,引起了马来西亚、韩国人,尤其是台湾人的关注,一些小圈子里开始喝普洱茶。为什么这些小圈子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人大都有经济基础,读过一些书,这些人参与进来,最擅长的事莫过于为普洱茶贴金。

如果说,香港人在七十年代后期,将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作为卖点,吸引了日本人、法国人的极大兴趣,从而为原本不入流的普洱茶贴上了神奇功效的金,那么以台湾人为代表,包括韩国人、马来西亚人无疑就为普洱贴上了文化的金。于是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投资收藏价值、原生态价值被挖掘出来了。

既然谈历史文化,那肯定要寻宗问祖。四川、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普洱茶肯定要跳过,连生产了数十年普洱茶的广东也要跳过,越南、泰国被归为“边境普洱”也要跳过,要追溯到云南这个原产地来。这还不算,对普洱茶进行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时代的断代,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于是号级茶被神话,被这些有文化的喝茶人、研究茶的人、卖茶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

于是他们要去云南寻根,一定要跑到普洱茶的龙兴之地——易武看看。1993年,全球首次破天荒的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在思茅召开,为他们来云南寻根大开方便之门。其也通过到易武凭吊与复制老字号的辉煌,续接了普洱茶的先天祖气,从此普洱茶打通了任督二脉,凭借文化普洱的名义,在中国茶界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普洱茶大时代……

台湾人的加入,让89年萧条下来的普洱茶市场,又热闹起来。90年代的普洱茶产销格局是,云南生产,地域仓储开始遍地开花,台湾玩文化,主导产业话语权。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台湾普洱茶靠文化起家,但真正将台湾普洱茶市场推向高潮的,还是普洱茶神奇的疗效。

台湾茶人石昆牧在《真实的台湾与普洱茶近年史》一文中说:

台湾普洱茶收藏,起于邓时海教授于1991年-1994年间开始系统整普洱茶历史与部分茶品。此时有—群台湾政商、学界、医界、宗教界、IT界等爱好者开始收藏。1995年12月《普洱茶》一书正式发行,开启普洱茶茶品系统研究之始。

时任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卫生署参亊孙露西教授于1993年开始研究普洱茶,证实1986年法国研究报告,普洱茶能降低三酸甘油脂与胆固醇,其效果比西药安妥明还快且无副作用,1999年媒体公布此份研究报告,瞬间台湾普洱茶市场兴起,也带动1995年12月邓时海教授出版《普洱茶》一书的销售及影响。1999年是台湾普洱茶兴盛始启。

台湾普洱茶崩盘,是因为香港媒体于2001年勘查港粤普洱茶湿仓,又前往云南国营厂,由谢姓廖姓台商带领进入参观紧压车间、渥堆车间、毛料仓库。而后在11月周刊发表,极其丑化,中伤普洱茶制作、紧压、仓储。兴也健康,败也健康,台湾普洱茶市场至此崩盘。然而紧接着,2002年广东市场兴起。

地域仓储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遍地开花,是因为台湾人开启了普洱茶投资收藏时代。以前普洱茶藏在香港,是一种以品饮为目的的快速仓储陈化技术。也就是在高温高湿的仓库存放三四年,茶叶变旧了,就大量上市交易,用来品饮消费。香港人已经将茶叶快速转化了,可以现喝,大家没有必要买一大堆茶,摆起来慢慢喝,都是喝多少买多少,其他地方也就没有建仓的动力。

总而言之,90年代之前,普洱茶是低值消费品,普洱茶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生产与仓储专业分工之格局。也就是云南与广东作为生产方,为降低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率,往往以销定产。也就是生产方靠规模产量、资金周转与低库存赚钱,而香港人通过仓储再加工赚钱。普洱茶才生产出来,是半成品,要通过仓储才是成品。这样一来,大家分工明确,各赚自己应该赚的钱,配合非常默契,即云南、广东赚半成品加工的钱,香港赚仓储后期加工的钱。

但8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的广东肇庆仓打破了“大陆生产,香港仓储”之格局。肇庆仓的出现,开始是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因为仓库不够摆,将茶叶放进防空洞。不料香港人非常认同防空洞仓储。加上80年代香港的地价房价已经很高了,大规模仓储茶叶变得不经济,其恨不得能找到新的“小弟”来替代自己仓储。

有了港商的大力支持,以肇庆为代表的大陆防空洞藏茶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广东不但肇庆,而且其他地方也在探索洞藏,昆明也有圆通山防空洞藏茶。在很长一段时间,连云南产的普洱茶,都要拉到广东肇庆洞藏一段时间,再销往香港,从而开启了继香港仓之后的普洱茶洞藏时代。

与此同时,云南人也没闲着。80年代普洱茶生意非常火热的年份,加上特区建设热,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想到离香港最近的深圳特区淘金,这样既把茶叶出口生意做了,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又支援特区建设,是不是很爽的事!于是,1988年底云南茶叶公司在深圳设立子公司——深圳富华茶叶公司,以富华公司定制茶的名义开发香港市场。因富华公司在深圳有仓库,普洱茶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再运香港,故非常受茶商欢迎。富华公司的仓库,可以算深圳仓的鼻祖。现在深圳房价这么贵,在深圳大规模藏茶不经济,早年深圳还是为普洱茶仓储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90年代,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被台湾人挖掘起来,那些在销区收藏茶叶的人,肯定要建仓,从而推动台湾仓、大马仓、韩国仓等等地域仓之兴起。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之外的地域仓兴起,开始是为了货物周转(中转仓库)与降低仓储成本(相比香港仓储费用极低)——肇庆仓,后来是为了投资升值。

投资收藏推动年份茶交易火热,台湾人、马来西亚人等普洱茶新贵,不但到香港淘老茶,也跑到云南找茶。但云南省公司与茶厂没有仓储成品的传统,除了积压的滞销货外,其提供的都是新茶。他们经常跑云南也辛苦,加上差旅费不断增加,但是又需要昆明有合作伙伴帮他们组织货源。昆明的一些茶商抓住了这个巨大的商机,一边帮外商向厂家下单定茶,一边在昆明建仓存储年份茶,卖给台湾人、马来西亚等外商,在淘了普洱茶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在90年代开启了昆明仓时代。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随着90年代兴起普洱茶投资收藏热,复制号级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茶成为了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大量的假老茶就是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生产出来了,让人趋之若鹜,奉为神明!直到现在做假老茶,还是一门赚“白粉的利润,不用操杀头的心”的“绝好”生意!(来源:茶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