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茶,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人们又常能联想到许多耳熟能详关于茶的佳句,比如:"淡酒邀明月,香茶迎古人";"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吟来朗朗上口,还有乾隆皇帝与大臣联句中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言辞不甚华丽,但简单俚语却道出了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饮茶在清代宫廷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那么清宫的饮茶文化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先一起来探秘清宫中的茶房吧。
无处不在的茶房
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朝堂邦交,茶文化都扮演着宣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角色,所以呈现"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一饮茶之风的局面,这也是有其特定成因的,而且与茶相关的建筑也极为丰富。
茶房是清宫重要的生活机构,负责皇帝及各类宫廷人员的日常饮茶、果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
清一统天下后,在宫内所建或新辟茶房主要有茶库、御茶房、御茶膳房、奶茶房等。
茶库为内务府广储司下设的库房之一。清初,专门收贮贡茶、人参、绒线、颜料等物品,茶库内物料丰盈,茶房较集中地储茶是在康熙中期以后。
乾隆年间,茶库就主要用于收储各省进贡的贡茶了。此外,在宫中天穹宝殿附近还有一所茶库,这里保管储藏的各类茶叶,专供后宫生活所用。
御茶房,又称"尚茶房"、"上茶房",是皇帝的专用茶房。
它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皇帝烹茶、熬乳茶,并保证供给皇帝日饮的玉泉山水。在皇帝外出巡游时,途中还要提供各地著名泉水供皇帝饮用,还要做各类小吃,甚至还兼有保管时令鲜果的作用。
与茶库不同,御茶房更像一个工作操作间,制作各种茶水、果品、小吃。
在清宫戏中,我们常会看到宫女给皇帝奉茶的场景,其实这颇为不严谨,搁在当时,皇帝身边御茶房是不会派宫女奉茶的。
宫女奉茶的场景只可能在皇帝前往后妃宫中时候出现,一般奉茶的是比宫女官职高的女官。是不是又get到一个新的知识点?
清宫的茶房,除了茶库、御茶房,还有皇后茶房、寿康宫皇太后茶房、皇子茶房及各宫殿的茶房等,其职能和内部陈设也根据使用者不同而不同。
可以说清宫的茶房无处不在,茶房的数量随着不同时期皇子的数量及皇子成婚前后变化,其茶房的数量和地点也因之而异。
此外,茶房也会随着使用者身份的变化而发生位置的变化,如弘历成婚前住在乾清宫东南的毓庆宫,其所用茶房即在毓庆宫;成婚后登基之前一直住在乾清宫西边的西二所内,茶房相应地搬入其内。
令人昆仑疑惑的是:清代内廷,也有不少与茶事无关的建筑,却以"茶"为名,比如清茶房,实际职责与管茶、用茶毫不相关,这又是为何?
原来啊,在人们的观念中,茶为圣洁之物,与茶中也有佛、道。人们认为茶,是可以沟通人鬼的灵物。
所以内廷准备祭祀用品的地方常称为茶房,这是礼制方面的原因,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常人与神灵共同遵循着"饮中有食"的习惯,准备水果点心的地方也在茶房,而这些以茶为名的建筑,也就并非只是单一地进行烹茶的地方了,就成了综合性的小型操作间。
每年进呈宫中的普洱茶,皇家在饮用的方式上不拘一格。既有汉人习惯的饮法,也有满族人固有的饮茶习俗,同时还有类似民间盛行的加入辅料而饮的形式。多种饮茶的形式,皆源自于普洱茶特有的品质。
清茶饮法
清宫饮用普洱茶,确切说主要采取两种烹法。首先是清茶饮法,即普洱茶与水的融合,这与宫内饮绿茶、花茶等茶品一样,只需沸水冲泡、帝后日常生活中,由御茶房或后妃等人各自茶房的太监,预先备开水与茶叶,传唤后随即烹茶以侍奉主人饮茶。《宫女谈往录》中提到: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可知这就是饮清茶。
有时,皇帝亲自将普洱茶烹成清茶而饮。乾隆登基不久,在一次试茗活动中用雪水烹制普洱茶,边饮边吟诗作赋,字里行间对普洱茶赞赏有加就是一例。
清茶的饮法,也常见于宫内举行活动,皇帝赐茶之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圆明园举行的万寿庆典,一些外国使臣有幸安排看戏,当他们正兴致勃勃观看着戏剧时,皇帝对入宴者赏赐吃食与茶叶。
其中朝鲜使节“臣仁点、臣浩修各赐苹果一碟,普洱茶一壶,茶膏一匣;臣百亨赐苹,普洱茶一壶”。普洱茶是可以带走的赏赐物,无需现场饮用。
浓香乳茶
猩猩贴地坐铺毡,红点酥油一样鲜。
普洱团茶煎百沸,偏提分赐马蹄前。
这首诗是出自清初诗人查慎行之笔,是他在滇南从军中撰写的八首诗中之第二首。写作时间是康熙二十年(1681),当时平定三藩已接近尾声,清军再次进驻云南,一个野外就餐的场面被诗人捕捉并成诗。
诗中“猩猩”,系指铺于地上的猩红色毛毡;偏提,当是指奶茶桶。全诗讲述的是清军坐在猩红色毛毯上,军中伙夫取料普洱茶与酥油,熬制出口味鲜美的奶茶,再由长官手提盛满奶茶的茶桶走到席地而坐的官兵前,一一倒入碗中。这是清军以普洱茶熬制奶茶而饮的典型事例。
其实清军野外这样的饮法,是与清宫饮茶固有习俗相一致的。清代“旧俗最重奶茶”,所以宫内奶茶饮用极为频繁。
尤其是在宫“不同名目的筵宴中,诸如三大节的盛大筵宴上,皇帝赐茶就是奶茶。正所遇“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乳作汁,所以使人肥泽也”。
就日常帝后用餐中,奶茶作为佐餐而多次出现在餐桌上。当宫内以不同形式饮奶茶时,朝廷还本着“人所饮食,先严献”的原则,于祭祀、萨满教等活动,也以奶茶向神灵供奉。
尤其在大丧仪中,《光禄寺则例》较明确记载:坛庙祭祀、谒陵用乳茶;萨满祭祀、中正殿喇嘛念经用乳茶;列圣大平仪用乳茶;皇贵妃丧、贵妃丧,赎丧、责人丧,以及皇太子来内每日仍三次莫献,凡莫献用乳系。
可以说在宫廷生活和相关的礼中奶茶无处不见。但上述宫内筵宴熬制奶茶的配料并非只是普洱,还有黄茶和六安茶。
混合果茶
长期以来,人们从最原始辅以葱姜煮茶饮开始,不断创新享茶的除保留以水烹的清茶外,又相继创出了奶茶、酥油茶。
至明代,以物为辅料的果茶极为丰富。当时选择的果料有松子、莲心、木瓜、荔枝、圆眼、枇杷、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橘等,但这些果料入茶水后会夺茶之香、混其色,有损于其味。
所以《遵生八笺》中提出了“所宜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榄仁、栗子、鸡头、银杏之类,或可用也”的观点。
其实择几种果物为辅料入茶,是一种连吃带饮的方式,如配料优良,果子淡淡的清香入于茶水中,是待客、饭后消遣的极好饮品。
《水浒传》中就有王婆子用松子、胡桃与茶叶三者结合而泡得的果茶,以招待第一次上门的潘金莲。在《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提到:“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名著《红楼梦》中多次提及饭后饮果茶的内容。可以说在清代,果茶是伴随人们生活消遣的一道饮品,尤以社会上层的富贵之家所崇尚。
与民间热衷的果茶相比,宫廷饮果茶则是另一番情景。皇帝对饮果茶自有斟酌。乾隆曾对果茶评述:“今俗所谓果茶者,亦不过入龙眼松实之类。不致溷茶味也。”从皇帝的说道中至少反映了宫廷果茶配料中择果品以少为佳、以味淡为宜。
而配制的果品又以少为宜,避免喧宾夺主。果料味液、数量少,图的是在冲泡中不失余味,这是宫廷饮果茶的讲究之道。但宫中何时饮果茶,其茶品配万有哪些果于,难以详述。
但依记裁,皇帝在节日期间会饮果茶。以嘉庆常为例:嘉庆十三年(1808)早晨,皇帝先喝一杯用普洱卤(即浓茶汁,往往是前一天浸泡好的)兑的万年如意果茶。
在晚宴饮酒后,再上果茶。皇帝手捧“子孙永保”白碗,进“万年如意”果茶。随同进膳的皇后嫔妃,也饮珠兰茶卤兑的“年如意”果茶。档案中的记载证明,普洱茶在宫廷生活中又多了一种用于果茶饮的用途。
清宫饮普洱茶的多样方式,使普洱茶的品质、功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为后人合理、多重地使用普洱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清宫饮普洱茶是不受时间的约束,一年四季随意饮啜。清晚期以慈禧为例,在某个冬季元旦(春节)的晚膳后,上茶的宫女依天气与进食特点,特地敬了一碗普洱茶。
这只是说明宫内慈禧及其他人等,已根据季节的特点比较注意针对性的饮法而已,并不能作为宫中只有冬天才喝普洱茶的依据。
作为清宫特有的茶品,普洱茶一直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清朝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很快饮茶就上升为茶文化活动。
宫中所藏与茶相关的文物异常丰富,全国名茶多达70多种,形态各异大小材质不一的茶器琳琅满目,还有以茶为题材的大量御制书和御制画。
此外,清宫中许多礼仪规制中都包含有茶礼一项内容,诸如万寿礼、大燕之礼、大婚之礼、命将之礼、册封之礼等等。
同样清宫中举办的各种宴席活动中都有赏赐、赐茶环节,以示祥和安泰、上下同庆之意。
清朝廷有关用茶的建筑,是伴随清宫的生活、花园的兴建,有关茶的活动,是伴随对茶文化的喜爱,清代皇家从上到下,由生至死始终都离不开茶,离不开茶房。
尽管宫中规矩繁多,但饮茶毕竟已经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再多的规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家常生活。
回顾上千年的茶叶发展史,清宫的茶库和茶房,不仅是储茶、制茶的地点,更像是承载了千年茶文化的宝藏,传递中华茶文化丰富的内涵,述说着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其清代宫廷茶文化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贡茶普洱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7.12第一次印刷.(作者:茶者昆仑,来源:昆仑说茶,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