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基础

  • A+
所属分类:普洱茶知识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基础

经常会有茶友问我:“老马,你的茶在杀青环节是不是高温杀青,如果高温杀青,以后酶的活性还存在吗?后期靠什么来转化?”。

关于这种问题,按理说不应该是茶友关心的问题,这是一个茶叶加工者应该研究的问题,但是现在市场上,不会加工茶的卖茶人经常拿这个问题炒作,搞的茶友云里雾里,这也是普洱茶一个奇葩的现象,试问天天吃大米,有谁关心大米怎么加工的?

开始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奇怪,什么叫高温杀青,难道还有一种低温杀青?估计这也是很多茶友,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共同疑问,因为市场上一锅茶都没有炒过的大师太多,牛逼吹得多了就是大师了,更有甚者在各种媒体渠道大声鼓吹低温炒茶保持酶的活性各种!!!

我写这个文章不是为了说明我是个“大师”,我就是一个一线普洱茶加工者,一个无名小卒。把我实际加工经验和学习茶学得到的东西写出来,一则为了使广大的普洱茶爱好者,得到一个品、藏普洱的的基本判断条件,二则给制作、生产普洱茶同仁,有一个改进提升的技术依据,抛砖引玉,欢迎交流!

无论什么工艺,讨论的无外乎两个语境,一个是当年好喝,一个是后期的陈化好喝。然而很多茶友在纠结的是,新茶好喝同时后期能不能“越陈越香”!这个看似矛盾体,实则不然,只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可以判断一款茶是否“越陈越香”的。

什么是越陈越香,这个需要一个简单直接的定义,不然又走入一个越抹越黑的情境中了,越陈越香的定义——在合理仓储条件下,一定年限下:①茶汤越来越厚;②韵味越来越深;③体感(主要缓慢发热感)越来越强;④香气自然纯净!

普洱茶陈化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空气氧化作用,另一条是微生物胞外酶酶促分解作用。普洱茶“越陈越香”主要的陈化路径是微生物作用!

第一个氧化路径,茶叶如果过多暴露在空气中,时间久了往往会变得寡淡,因为氧化作用能够改变茶叶很多物质的性状,比如氧化茶多酚和儿茶素,使茶汤苦涩味降低,茶汤变得柔和,但是中间没有产生太多有效物质积累,虽然氧化会使茶叶口感变得柔和,过程中香气可能转趋复杂,但最终会使汤质发散,趋于无味。所谓有效物质即为人体天然喜好的物质,比如能够回甘的葡萄糖,又比如促进生津的没食子酸,而不是强苦强涩与怪味!

第二个路径,微生物发酵转化才是最重要的,微生物转化中只需适当有些空气即可,根本不用通风(后面讲这里不展开),因为微生物生长根本不需要多少氧气!

微生物发酵的机理是:微生物依靠茶叶中的糖苷类物质缓释出葡萄糖滋养繁殖,进而裂解茶叶纤素,裂解出糖苷同时把包裹在纤维素中不能溶于水的蛋白质剥离下来,所以可溶于水的物质增多,茶汤越来越厚实,汤里面糖苷越来越多,回甘生津越来越好,喉韵越来越深,体感越来越明显。

到此可能有人要问,那么时间久了,微生物分解的纤维素等物质越来越少的时候,不就“越陈越香”不成立了吗?是的,越陈越香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只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成立,这个过程绝对是个增长、巅峰、衰退的过程,对于底子的不好的茶,时间再久都不可能有多好,所以打铁还需自生硬。

顺理成章的,什么样的茶能够最大程度的越陈越香,答案是能够滋养更多有效微生物的茶,滋养微生物是糖苷类物质,所以糖苷含量越多的茶越值得存放!

对于普通茶友,绝对不可能拿茶叶去实验室化验,但是不用着急,一个字喝。

糖苷的最简单结构是水解单宁,水解单宁在酸、碱和酶的作用下会水解,一个水解单宁上面会挂一个葡萄糖几个没食子酸,葡萄糖负责回甘,没食子酸负责生津。当茶汤中的水解单宁进入口腔,会有部分停留在口腔和咽喉上面,在湿热的环境中水解成葡萄糖和没食子酸,如果没食子酸浓度够高就会长时间的回甘生津,同时丰富的水解单宁进入人体,不断水解出葡萄糖被小肠绒毛吸收后,人体的血糖平衡随之改变,加之茶多酚的刺激下,血液循环加速,身体会不自觉发热,体感就出来了。所以回甘生津强、体感明显的茶,说明糖苷含量丰富,后面的转化一般不会差!

回到开始问题,什么是重杀青什么是轻杀青,或者叫什么叫高温杀青,什么叫做低温杀青呢?是不是说杀青的时候叶温高的叫重杀青,叶温低的叫轻杀青呢?

如果知道茶叶后期的陈化路径其实很容易推导,所谓的重杀与轻杀,只是一个长期存好喝还是一个短期好喝的选择罢了,并不存在哪个优秀哪个劣质的说法,当然这个是在茶叶没有焦糊的前提下讨论的。

如果要长期存储,而且达到“越陈越香”,就要高温快速杀熟杀透。原理如下:“越陈越香”需要茶叶尽可能保留糖苷类物质,杀青是一个高温高湿的过程,茶叶中的酶在没有失活之前高温导致活性增强,关系到“越陈越香”的糖苷会被糖苷酶不断水解,如果不能短时间使酶失活,就会大量水解糖苷类物质,所以快速杀熟杀透是关键!

酶类就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失活点在85度,3分钟就可以失活,80度就需要10分钟,再低就需要更长时间,如果再低就不能失活,所以铁锅多少温度不管,能够快速提升叶温使酶蛋白失活,同时茶叶不糊的,都是朝着后期越来越好喝走。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导致新茶适口性差一些,酶快速失活导致涩味比较重,因为涩味的主要形成物质为脂型儿茶素,快速失活的酶没有分解掉一部分脂型儿茶素,茶汤脂型儿茶素过多所以涩味较重。

如果在短期几年内要达到适口性好,不考虑长期的话,低温长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红茶发酵类似的一个过程,各种酶水解糖类、茶多酚、蛋白质等,这样的茶汤短期就可以变得柔甜、细腻、顺滑而且香气突出涩味微弱。但是这种茶越到后面走的越是氧化路径的陈化线路,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越来越寡淡。如何判断这种茶,新茶大量红梗。低叶温无论时间多久,茶梗和部分叶子的酶没有失活,酶促氧化就不会停止,酶促氧化产生很多茶黄素和茶红素,就会产生很多红叶红梗,所以当您喝到大量红叶红梗的新茶,八九不离十的是低温长炒的杰作!

如果低温长炒再加入一个杀青揉捻结束后的渥堆,那么一款温柔细滑的作品就出来了。但是这种做法对后期转化影响非常大,这种渥堆发酵类似红茶发酵,区别在于红茶发酵在茶叶活性酶没有失活的条件下进行,而这种发酵在酶失活条件下进行。

最后顺便提一下,为什么要喝普洱呢?尤其生茶!说普洱香?比普洱香气好的茶太多,绿茶、红茶、白茶哪个不比普洱香呢。普洱甜?比普洱甜的也是太多。说普洱鲜爽?比它好的也是太多!

为什么很多老茶客说生普是喝茶人最后一站呢?我的答案是它的本真、厚度、余韵和变化!(来源:普洱茶山实录,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