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普洱茶知识

1.仓储历经三级跳,如今已然百花齐放
回到仓储的起点来看,仓储其实是一个被动兴起和建立的产业。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普洱茶的外销催生了“港仓”,也就是最早的普洱茶仓储的诞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历经港仓、洞藏仓等发展之后,普洱茶才因为流通和生产各环节的进一步成熟,演变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台湾仓、广东仓、云南仓、大马仓等,至此,我们可以粗略将仓储归为2.0阶段。
从90年代至今,普洱茶的仓储可以说仍属于地域性仓储研究阶段,而随之而来的各大普洱茶企业、商家、藏家都积极参与进来,走入仓储生态构建时代的初期,由此,仓储进入了3.0时代。
2.广东是普洱茶仓储的重要阵地
从仓储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来看,不难发现,广东是普洱茶仓储发展的重要阵地。对此,兴茶君也特别邀请了广东仓实践者和研究者——双陈普洱陈永堂先生,谈一谈整个广东仓储的发展现状和市场机遇。
“我从1992年左右开始关注普洱茶,1995年开始重点关注普洱茶仓储,从90年代至今,普洱茶的仓储可以细分为三大时期,包括随意时期、有意识时期和讲究时期。”陈永堂先生说道。
其实,广东可以说是普洱茶兴起的第一站,最早普洱茶入港便是经由广东外销,由此,广东地区形成了全世界最早的普洱茶交易市场。
“1993年左右,普洱茶并不太普及,到1995年前后,才有三五好友去喝普洱茶的氛围,大概是在2002年中秋节之后,芳村便正式形成了专业的普洱茶交易市场。”陈总回忆道,对每个时间节点记忆犹新。
而反观同时期的云南和其他地域,基本没有形成专业的普洱茶市场。陈永堂先生在2000至2004年期间均有前往云南,当地的茶叶市场各类茶都有售卖,没有形成专业的普洱茶市场。而2004年,在广东芳村每个门店都已经普及了普洱茶。
这说明广东普洱茶市场的教育比较早,消费需求比较旺盛,这也奠定了普洱茶仓储的基础。
3.干仓价值观的形成,推动仓储技术的发展
在普洱茶盛行这一大背景主题下,市场逐渐衍生出喝老普洱的氛围,而从2002年左右开始,有越来越多资深茶客意识到,普洱老茶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年份上,还要干净、有内质。“这也就是干仓老茶形成的雏形。”陈永堂先生说道,“大家慢慢地明白普洱老茶不仅仅是陈化时间,还要有陈化质量。”
消费者在逐渐专业和追求品质的过程中,倒逼着广东市场提升仓储技术,促进了它的成熟。于是乎,广东地区最早衍生出了对仓储的分类,包括干仓、湿仓、港仓等等,同时也催生了各企业对仓储的形态、温湿度的数据分析和摸索,从而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广东普洱茶仓储的发展现状的话,陈永堂先生以为,目前广东的仓储在整个普洱茶行业来看,已经到了成熟期。
“我用三个观点来支撑,第一是广东的储存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第二广东地区每年的中老期茶的交易量占据全国非常大的比例,第三则是近年来很多普洱茶类型的茶企都选择广东做茶仓。”
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区域,有40%以上的仓储基地均请了陈永堂先生作为顾问,他二十余年来专注研究仓储的技术,在干仓存储这一领域的专业度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
4.广东将成为世界采购普洱茶的集散地
普洱茶的仓储交易形成了中老期茶产品交易的集散地,这也就形成了普洱茶很牢固的自然基础。陈永堂先生认为,做任何行业和产业如果离开了最核心的环节,成本就会很高,这种产品、仓储的配置,最终使得广东成为普洱茶交易的集散地。
这些年,普洱茶经历起起伏伏,但最终仍然是茶行业中的“一枝独秀”。而未来,仓储标准的建立,将会令普洱茶流通的天花板撑得更高。
这几年,是包括东莞在内的广东市场对成品茶做标准很关键的几年,但发展过程中,仓储是一个系统结构,需要整个行业内的协会、企业、藏家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未来,仓储标准不是某个企业可以独自完成的工程,大家会联合起来,给到市场和行业有一个相对的标准。”
而广东,在未来有一个好的机遇,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这会是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希望在大湾区里面,广东会成为世界采购普洱茶的集散地。”陈永堂先生于第三届中国普洱茶(仓储)产业发展论坛上发表如是观点。(作者:兴茶君,来源:兴茶网,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