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茶叶产区分级的必要性

  • A+
所属分类:普洱茶知识

浅谈中国茶叶产区分级的必要性

国家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中国目前茶园种植面积已超4000万亩,其中采摘面积超3000万亩,干毛茶产量超过20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茶叶种类繁多,数以千计。在这么多的茶叶种类面前,在数不胜数的带有各种商标的市场流通产品面前,在中国茶叶迄今尚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强势品牌之时,中国消费者购买面临的选择实在是太过复杂了。

从茶园到茶杯,一杯茶要经历种植、采制、研发拼配和成品加工以及冲泡等环节。所以常言道,好茶首先是种出来的,然后是加工出来的,再就是冲泡出来的。从顺序角度,一款好茶,一杯好茶,首先是种出来的。而茶叶种植,必然是和其产区资源禀赋息息相关。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首先指向的是其出产地域,也即产区。

与此同时,中国茶叶产量在区域分布上并不均匀,在种类分布上并不均匀,各茶类在品质声望与影响力分布上也不均匀。茶叶作为与其生产区域密切相关的作物,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均匀现象,实际上揭示的是产区分级的基本事实。通常所说的“十大名茶”或“几大名茶”背后,所表达的即是不同茶叶种类在基于品质声望方面的影响力而体现的产区分级。

中国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生产区域的传统由来已久。唐代陆羽就将当时43个产茶州郡划分为8个茶区。宋代则将茶区大体划分为5个区域。清代则是基于当时的消费增长和对外贸易状况,形成了以茶类为中心的栽培区域。20世纪30年代,吴觉农和胡浩川先生在他们合著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一书中将中国茶区划分为8个外销茶区和5个内销茶区。20世纪五十年代,庄晚芳先生和王泽农先生也曾根据不同标准提出了各自的茶区划分观点。目前常说的四大茶区,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1982年以生态条件、产茶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和茶类结构为依据加以划分的。这些划分,大体都是侧重于生产角度的考量,同时也相对宏观,并未能较好的体现不同茶叶产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对应出产茶叶的品质不同甚至悬殊。也即,过去和现在既有的茶区划分,更多是侧重生产角度的茶区分类,而非产区分级。

而从市场与产业发展角度看,综合考虑某一茶叶品种的品质声望、产量规模与性价比等因素的产区分级,将有助消费者、企业与产业管理者更好地把握不同产区茶叶的基本特点、根本价值与发展机遇,从而促进消费提升与区域茶叶产业发展。在这方面,国外葡萄酒的产区分级的实践可以提供一定的思考借鉴。

一、幅员辽阔的茶园面积

目前,中国茶叶种植范围广阔,东起江苏浙江,西至西藏,南起海南,北至山东,共有20个省市区产茶。根据农业部种植管理司提供的信息,据18个产茶省(区、市)农业部门上报汇总,中国2014年共有茶园面积411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162万亩。

二、巨大的茶叶产量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茶叶产量总体快速增长。2014年,干毛茶总产量达209.2万吨。2001-2014年中国茶叶产量见下图:

浅谈中国茶叶产区分级的必要性

(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信息汇总)

三、不胜枚举的茶叶品种

中国茶叶品种繁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句话说道,“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为什么?中国的茶叶品种是在是太多了。我们姑且简单统计一下目前市面上几本常见的描述名茶的相关著述中所列举的茶叶品种,如下:

1、施海根主编,中国名茶图谱,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收录绿茶118种,白茶4种,黄茶12种,乌龙茶29种,黑茶及压制茶16种,红茶16种,花茶17种,特种茶10种。

2、宛晓春主编,中国茶谱(第2版),2010年。收录绿茶139种,白茶2种,黄茶5种,青茶18种,黑茶13种,红茶9种,花茶6种。

3、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收录绿茶153种,白茶4种,黄茶4种,乌龙茶14种,黑茶6类,红茶10种,再加工茶12种,花茶11种。

4、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名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收录各省茶叶品种953种。其中,各省茶叶品种如下:

浅谈中国茶叶产区分级的必要性

而实际上,即便是收录了近千种名茶的《中国名茶》一书,也仍然未能将许多地方品种纳入其中。

而以上只是茶名。这些茶名,加上不同厂家的在工艺掌握上的差异,再考虑每个企业产品商品化必然会以数倍乃至十倍计的增加产品种类,而多数名茶通常都有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加工出品方,因此市面上茶叶品种不胜枚举,就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了。

四、量质分层的基本事实

(一)量的分层

1、区域分层

在中国20个产茶省市区中,每个省市茶叶产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差异巨大。根据产量大小,中国18个产茶省市区排名如下:

浅谈中国茶叶产区分级的必要性

以上18个省市区,大体可分为四个量级区间:第一,20万吨以上,包括福建、云贵川;第二,10万吨以上,包括浙江、安徽和两湖;第三,4万吨以上,包括两广、陕西、河南和江西;第四,4万吨以下,包括重庆、山东、江苏、甘肃和海南。

2、种类分层

各地的茶叶产量,并非是在动辄以数十计的茶叶品种间平均分布。下表不妨作为顺着这一线索的思考参照:

浅谈中国茶叶产区分级的必要性

当然,你也可以按照产量,列举出产量排名前十的茶叶品种。

(二)质的分层

这个思考方向是,每个产茶省区,大抵都可以从该区域众多的茶叶品种中,按照各品种声望与影响力的大小,列举出排名前五或者十的茶叶品种。

同理,你也可以按照品质声望与影响力的高低,列举出排名前十的茶叶品种。

质的分层的背后,其实是产区环境的众多因子,都对茶树生长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茶树栽培学》的教科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气象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生态系统四个一级因子,对茶树生长起到主要的影响。而这四个因子中的每个因子又包含了多个二级因子,部分二级因子还包含了三级因子。这个因子谱系,实际上揭示了一个茶叶产区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之所在。

浅谈中国茶叶产区分级的必要性

(根据骆耀平《茶树栽培学》整理)

五、产区分级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的中国茶叶量质分层的基本事实,中国茶叶的产区分级实为必要。这种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不同细分产区茶叶的基本特点,从而快速找准需求契合点;

第二,有助于形成细分产区的品牌记忆,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产品中便利选择;

第三,有助于企业和产业管理者把握细分产区特点,理清定位,挖掘潜力,把握产业发展机遇;

第四,有助于跳出地域局限,形成产业视野。(文章来源:茶业管理评论;作者:邓增永;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