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眼中的普洱茶“越陈越香”

  • A+
所属分类:普洱茶知识

考古学家眼中的普洱茶“越陈越香”

日前与洛阳铲界几个“反动学术权威”喝茶,谈及普洱茶“越陈越香”问题,我发现了一个灰常有趣的现象。颇为玩味。他们都是茶行业外的喝茶人,也都是比较专业的茶腻子。他们从各自的工作范围内,以茶人的视觉,生动有趣地阐述自己对于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论题上的各自解读,视点独特,观点鲜活,论述简洁而情趣化,窃以为应为广大茶行业从业者读读,了解一下来自茶行业外的茶观点。

周先生是某大学考古系著名教授,在这个行业耕耘三十多年,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周教授认为,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成立的,因为一片茶,经过储藏以后,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会产生微生物并逐渐转化。如同一个青涩少年,来到北大,四年以后,他就是一个学有专长学士,再过两年,就可能成为硕士,只要温度湿度适宜,二十年后,青涩全部褪去,他修成正果,就可能成为在某一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中科院院士。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佐证的,不能象合肥一样,用高温高湿催熟,结果,少年班成为笑话班。

这种观点,和很多茶小白们的看法几几一致。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进了北大的校门,镀几年金以后,就是买猪肉,也能卖成猪肉专家。就算是烤羊肉串,也能烤成正统名门。这种过于推崇时间的作用的观点,在非实践派知识分子中大有市场,他们习惯于拍脑袋,以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和他那个经过洗脑后的直线思维一样,认为世界上的两点之间,必然有一条线能够联通。他不知道,北大校门外很多事情,绝大多数是没有答案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从来都不一定和北大一样,四年学士,六年硕士,再过两年混博士,狗屁不通也干院士。而有可能,四年努力只能拿张下岗辞退书,再过两年则有可能混成一个处长,处长后面,拿把洛阳铲干几年平坟书记,顺手撸几本博士证,然后呢,有可能平步青云,但也有可能投案自首。

如同一件普洱茶,你花一笔银子请进了你的家门,第二年的口感可能是最好的,第三年开始特难喝,第四年你恨不得扔掉,到了第五年,虽差强人意,慢慢地却口感好些了。你可能觉得,我这件茶他必然越来越好,没有想到你家里来了一窝老鼠,在茶中间安了家,然后在里面谈情说爱,打情骂俏,然后双宿双飞,弄璋弄瓦,等你发现的时候,老鼠已经在这里经营了一个祖孙四代的庞大家族。不用说,这件茶,无论怎么陈,也绝不可能有多么“香”。顶多只有些老鼠的骚腥气,调和些许鼠粪鼠便,即使你把它包装成“虫屎茶”,也难以脱手。我的意思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意外可能发生。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有两件殊途同归的好茶。

文先生是一个文物考古队的队长,他这种田野派洛阳铲的观点则比较实际,他们认为一件茶,是不是能够越陈越香,和这泡茶的出身有很大关系。如同他们田野考古一样,得搞清楚那古墓必须是皇家陵墓,一铲下去,才能挖出有价值的文物。如果那古墓是一平民的坟堆,即使历史再久远,也不可能什么价值。再怎么挖掘,也不能够出土一两件能够证明历史的器物。相应地,一件普洱茶,如果当初就质地不好,内含物质不丰富,无论放多久,他也不会给你带来惊喜的变化,有可能只是一泡平常的饮料。更有可能已经失去了品饮价值。变成一个超过了保质期的垃圾食品。

这种观点,似乎在茶行业有不少市场,很多人认为,一片茶的最初状况很重要,只有产自云南的晒青大叶种毛茶,才有资格享受“越陈越香”的殊荣。以东莞为例,有很多人用收来的黄山毛峰压制成普洱茶饼,尤其是那种从马连道市场上撤下来的黄山毛峰成品茶压制的普洱茶状的饼和砖,放在东莞那恒温恒时的仓库里,也不可能给以你预期的效果。十年二十年以后,它只是一片压制成一个饼状的树叶,甚至一点茶味也没有。

蔡先生在文物局工作,他强调一片普洱茶是否“越陈越香”,首先要保证其政治上的正确性。如同田野考古一样,必须以正确的思想来统帅,心中要有大历史的基本轮廓,不能个人想当然地标新立异。譬如诸葛亮的坟是不能挖掘的,这是行内共识。如果你不顾行规,强行用洛阳铲开挖,结果你可能只是徒费工夫,劳民伤财。甚至可能被以一个盗墓贼的名义,被人民警察绳之以法,成为不类于人类的狗屎堆。

相应地回到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你不能认为压制成圆饼或者砖形的茶叶都是普洱茶,都有收藏价值。那中间也有可能是杭州绿茶,也可能是祁门红茶,甚至可能是蒙顶黄芽,如果你不问清红皂白扔进你的茶叶仓库,若干年后,一些茶可能已经变质,特别是当初的那些明前芽茶可能已经粉化了,如同那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男尸,一见太阳就灰飞烟灭了。

更有可能,你面前这片茶当初就是一个冒牌货,如同哪些历史上的迷魂墓葬,你以为是年代足够的正式墓葬,但一洛阳铲下去,却挖出几个现代人用的寻呼机,吹吹不响,拍拍不应,更不用说把它作为一项成果,摆进历史博物馆。

这种政治上正确的观点在茶行业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喝一泡茶么?何必上纲上线。其实我觉得,这种政治上正确与是不是可以“越陈越香”关系重大,举一个栗子,历史上的“億兆豊”号从来就不是一家茶企,也为从事过茶叶相关业务,他只是一家点心铺子,卖一点糖果糕点为生。但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億兆豊”号古茶,牛皮包装,古意浑然。其实这就是一个政治上不正确的假茶。如果你再这个茶里面追求“越陈越香”,那肯定是没有任何价值和结果的。(文章来源:老聂谈茶;作者:聂景秀;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