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在普洱茶山头茶领域中,布朗山茶,特别是老班章茶,是普洱茶发烧友、茶客绕不开的一大山头茶。特别是近年来,以老班章茶王树、茶后,更是占尽了山头茶的风头,频频在各大主流媒体曝光,该地更是茶友朝拜圣地。接下来,小编为读者们介绍勐海茶区新八大茶山之布朗山。
![]() 布朗山地理位置 布朗,释名,“布朗族聚居地”。这座古茶山的兴起,与近年来普洱茶古树茶山头茶的兴起有莫大的关系。加之普洱茶原产地的古树茶的产量稀缺,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不严,对古树茶的炒作便成了某些不良商家捞金的手段与方法。 从地理位置来看,布朗山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部,靠近中缅边境。境内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世居于此的布朗山民——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在此建寨,聚族而居。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梅霞在她的《茶叶之路》一书中,就提到了茶叶源于云南南部,它从这里流出,在距今2000多年前传播至中国各地。与此同时,这一区域的土著居民已开始将茶叶压制成茶砖、茶饼,通过马帮将它们运出云贵高原,并一直向北直抵河西走廊,甚至再向西抵达中亚地区——这条茶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茶叶贸易之路,因路线像弓,亦称“茶文化之弓”。
![]() 布朗山茶山介绍 世居于此的布朗山民——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在苍莽大山中建立村寨,聚族而居。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山中的村寨,大的有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几座。国内一些学者曾考证,布朗山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人类消耗的第一片茶叶,就是当地居民的祖先摘下来的。据专家考证,布朗山民是古代百濮民族的后裔,具体说,包括了今天的布朗、佤、德昂等民族。在历史上,百濮民族曾经南迁,在中南半岛建立了以吴哥窟为代表的旷世文明。与这些远出国门的祖先相反,留在国内的布朗、德昂等族,直至民国时期仍身处密林,在这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终不曾离开云南一步,远离外部世界的召唤。所以,可以这样说,布朗山中的居民是云南原生的土著民族,是真正的云南人之根。也许正是由于这千年的闭塞、千年的隐居,布朗山民们才能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在这里,他们食百草、尝百味,将无数大自然的馈赠收入自己的杯盏之中,满山的奇珍化成强健体魄的营养,其中茶叶便是被布朗山民最早驯化、种植和享用的。
![]() 每亩多则达200余株,少则20~30株,管理粗放,茶农每年除1~2次草外,均不进行茶枝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任茶树自行生长。因此,茶树高分枝少、产量低。解放后,乡政府组织开展对老茶园进行修整,同时,组织利用荒山开辟种植新茶园,积极推广茶叶种植新技术。1982年茶园承包到产后,实行家庭生产与管理,茶叶逐步成为布朗山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新茶园的发展速度加快。1988~1990年,勐海茶厂先后在布朗山的班章村开辟茶园茶地200亩,开始采用无性发育苗繁殖(扦插)技术。1992年以后,党委书记杨文明将发展茶叶列为布朗山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之后的几年里,生态茶叶种植已成为布朗山布朗族的重要产业。2004年后,布朗山茶叶价格上涨,成为农民脱贫的主要产业。2008年,全乡共有茶叶面积28005亩,产量4649百公斤,茶叶产业收入达1000多万元。 布朗山的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是绿色健康的生态茶。因而倍受全国各地朋友的喜爱。众多普洱茶商都看准布朗山的优质自然与生态条件,汲取其精华,为茶友提供品味醇正的普洱茶。
![]() 布朗山名寨 布朗山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大的村寨,而普洱茶原料中所说的班章产区,正是包含了整个布朗山最优秀的产茶村寨:新老班章、老曼峨、曼糯、贺开、班盆、卫东、广别老寨、章家寨…… 布朗山普洱茶特点 布朗山古茶山拥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园分布在班章村委会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会帕点和曼糯,新龙村委会曼新龙和曼别,曼囡村委会曼囡老寨和吉良村委会吉良村民小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的班章、勐昴、吉良三个村委会,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
![]() 布朗山普洱茶的茶树树型特征(甜茶):乔木或小乔木,开张,约1米多高。外形:叶脉对数l5-18对左右,叶片长x宽在12x6-20x7厘米之间,叶片椭圆或长椭圆叶,叶面隆起,叶身内折或平,叶质柔软或中,叶色深绿或黄绿,叶底弹性好;口感:苦涩味较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独特(杯底有麦芽糖的香味),当地称甜茶。 布朗山普洱茶品质特色和口感:布郎山茶叶属乔木大叶种,汤色橙黄透亮,口感浓烈,回甘快、生津强,香气独特,是众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