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什么是斗茶?
斗茶,建安人渭斗茶为茗战
①斗茶,又称为茗战,是宋代茶人评比茶叶品饮技术的高下,形成的一整套品饮抹茶(细末绿茶)的艺术。
②斗茶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xié)盏、点茶六个步骤。
先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然后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再用细绢做的茶筛,筛下碾好的茶,然后一旁煮好开水,用于温热茶盏,最后,把煮好的开水冲到装有茶末的茶盏内,并把水与茶调匀。
③宋人斗茶,主要有三个评判标准
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俗称“冷粥面”,象白米粥冷却后凝结成块的形状;汤花必须均匀,又称“粥面粟纹”,要象粟米粒那样匀称。
二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保持时间长,紧贴盏沿而散退的,叫“咬盏”;汤花如若散退,盏沿会有水的痕迹,叫“云脚涣乱“,先出水痕,即为失败者。
三品茶汤,观色、闻香、品味,色、香、味俱佳,方能大获全胜。宋人对茶色的要求相当之高,以纯白色为上等,青白、灰白、黄白就等而下之了。为便于观色,茶盏就要采用施黑釉者,建盏成了最受欢迎的茶具。
什么是半天夭?
①半天夭也叫半天腰、半天妖,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三花峰之第三峰绝对崖上,相传清末已有些树。
据说天心永乐禅寺方丈,一日偶得一梦,梦见一只洁白的鹞(yao),嘴里含着一颗闪光的种子被一只巨鹰紧追不舍后将种子落在三花峰的半山腰上。为了证实梦的灵验,方丈派了一位小和尚登峰寻找。小和尚从蓑衣峰旁翻越直至三花峰顶,而后用绳索费尽周折,到了三花峰的半山腰寻找种子。终于在一块突起的峭壁上发现一颗绿色的茶籽,茶籽已开始吐芽长根,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拾起,带回庙中,交给方丈。
方丈将茶籽亲自培埴,待长到尺余高,仍由小和尚将其移栽上去。因为方丈认为此茶籽是鹞鸟所赐于三花峰的半山腰,不可强占,又因为生长在半山腰上,所以命名为“半天鹞”。由于“鹞”与“夭”同音,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天夭”。
②采摘时间为每年5月中旬,待茶树长至“小至中开面”就可以开采。
③茶叶外形紧结,条索紧实,色泽青褐,香气清淳馥郁,蜜香幽远绵长。冲泡后汤色金黄清澈,滋味浓厚,回甘润喉,岩韵明显。
什么是龙凤团茶?
①北苑龙凤团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压制时印有龙或凤的图案,名叫龙凤团茶,也被称为“龙凤茶”、“龙团”、“北苑茶”、“北苑贡茶”等等。北苑是产地,在今建瓯县凤凰山,当时制茶团的焙房面北开户,名为“北苑”。它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止于明初。
②北苑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采茶→拣芽→濯芽→蒸芽→研碾压片→去膏→烘焙。
总的要求: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可见工艺要求十分严格,造就团茶的优良品质。
③龙凤团茶又分为大龙团、大凤团和小龙团、小凤团等四种。大团八饼重一斤,小团二十饼重一斤。大小团茶又按质量不同分为十个等级,分别名为龙茶、凤茶、京挺、的乳、石乳、头金、白乳、面骨、头骨、次骨。宫廷的官员需要按等级享用。(来源:茶悦日历;图片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