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如果人这一生,只能选择去一座茶山,那我一定会去景迈山。景迈山拥有闻名遐迩的万亩茶园,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以兰香蜜韵名扬天下,以历史文化底蕴感动世人。它是普洱茶文化的精神高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根源,无数茶人为之心生向往。
那些藏在景迈山背后的故事,一样精彩而神秘。
金鹿指引而来
在景迈,一直流传着一个奇妙的传说,生活在景迈的傣族部落其实是由一只金色的马鹿指引而来,才定居在此。
根据当地村民的两本傣文资料记载,在两千多年前,有一只庞大的傣族部落在勐卯豪法居住,族人全部依靠打猎和采摘野果为生。由于部落的人口逐年增加,居住地附近的野果已经无法满足部落的食物需求,于是首领召糯腊果断带人南下迁徙。
一路爬山涉水之后,召糯腊一行人来到了澜沧江,并在此建寨定居。当时澜沧江还没有取名字,召糯腊看此处野象成群,便取名“郎章江”,澜沧也是后世之人取“郎章”的谐音而成。
有一天,首领召糯腊带人上山打猎,突然发现一只金色的马鹿在山间悠闲的吃草。
召糯腊心想,若是猎杀到这只金鹿,族人这几天的食物就有了。于是他带着猎手追上前去,哪知道这匹金鹿怎么都追赶不上。更神奇的是,召糯腊等人跑累了停下歇息,那只马鹿也停下休息,他们快速追赶,马鹿就跑的飞快。一路之上,马鹿始终和召糯腊一行人保持着距离,似乎是要指引他们去什么地方。
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当他们追到如今的景迈山时,马鹿便消失了踪迹。召糯腊正惋惜之余,看到周边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山下茫茫云海,山上风和日丽,山中花艳鸟鸣,景色十分优美。召糯腊被景迈山的景色所吸引,当即决定回去将部落族人全部带过来定居。自此景迈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茶树自然博物馆
如果傣族部落是景迈山人文的起源,那么布朗族就是景迈古茶园历史的开创者。时间追溯到1800年前,当时布朗族的先祖帕岩冷偶遇一片野生茶,于是他派人将这片野生茶保护起来,随后又将茶苗移植到部落,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园。
在他临终前,给祖孙后代订立了一条祖训:我给你们留下的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的牛羊马畜也会有老死的一天,只有留下这宝地和茶种可以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祖孙时代的保护下,景迈山保留着2.8万亩的古茶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茶树群落,所占面积为六大茶山之首,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护最完整的茶树林。
其中统计在册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多达47.85万棵,采摘面积约16100余亩,年均产量270余吨。拥有无比丰富的茶树资源的景迈山,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世界茶文化历史博物馆”。
人茶共生
位于西双版纳、思茅与缅甸交界处的景迈山,常年云雾缭绕,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茶园海拔最高1662米,最低1100米,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
在这片古茶核心区域,世代居住着景迈、芒景、芒洪等9个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的族人,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与茶为伴,做茶为乐。
园中植被以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思茅木姜子和红椿为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树种。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是高品质茶叶生长的黄金区域。不仅如此,各种飞鸟在树枝上筑巢,不同昆虫在茶林共栖,可以说景迈山古茶园保留了非常完整的生态环境。
在这里生长的古茶树,没有农药化肥的污染,也没有人为的矮化,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树干上爬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其中有一种具有神奇药用价值的“螃蟹脚”,也成为了景迈山除古茶之外又一张自然名片。
兰香蜜韵扬天下
景迈万亩古茶园属乔木型千年古茶树,是古茶园中最有名的,也是茶迷们心中的圣山。茶叶品质优良,茶体肥嫩柔软,白毫丰满,茶香浓郁享誉中外。
景迈山的古树茶内含物质丰富,天然健康,香气芬芳,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生津强烈,喉韵绵长,具有“明显的幽兰香或蜜香、杯底留香持久”的特征。
景迈山的非遗路
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人茶共生的相互影响,互相渗透,造就了景迈山独一无二的特色。为了延续这种和谐的人茶关系,保护景迈山的生态环境,申遗的各项工作也成为必要之举。
2012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次以国家名义为一座茶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就意味着用全世界的力量去保护景迈山的文化,让它能够更好更完整地传承下去。
景迈,岁月之乡,茶之天堂。无数人为之向往的,不仅仅是悠远的历史底蕴,更是一代又一代茶人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这份传承,不会停歇,会一直延续下去,为景迈谱写更多的动人故事!(来源:普洱阿清,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