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曼松老寨,位于王子山的森林里
曼松,普洱茶中众所周知的一款茶,即便没有喝过的茶友,都会张大嘴巴:“哇,好茶!”,这就是附庸风雅。
曼松成名之路,更多来源于某茶企的大面积种植和耕耘,曼松茶贵,似乎已被市场默认接受,加上央视的追踪报道,把曼松推上了不可一世的神坛。就算是今天,也有各路大神挖空心思去渲染其采摘、杀青等初制环节的难度,然后给予其一个5万、10万的化价单位,加上“一泡难求”的稀缺地位,着实把吃瓜群众吓得目瞪口呆、望而生畏。
那么,曼松古树是不是除了贵,就没其他毛病了?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所有摇摇欲坠的古树曼松茶青,都能代表曼松古树茶的水平。难怪这样的不确定性成为了各路大神演绎高价剧本的最佳题材,为了摸清楚曼松的真实情况,我今年反复出现在背阴山、王子山和曼松新寨。
曼松古树有没有理由贵?曼松王子山的小树到底怎么样?这是我要搞明白的事情,盲目跟随一定不是我这种走村串寨人的作风。
曼松老寨里的古树茶
曼松王子山上的古树茶,树干肯定是让人瞠目结舌的,这就是古树?!对,这就是传说中的古树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其中的几颗古树,如此林林总总的曼松古树,散落在王子山和背阴山的各种角落里。除了移栽的,原生古树即便树干不粗,稍微清理地面的枯叶杂草,掩埋在土里的大树根,可窥一斑。加之特有的树皮纹理和色斑,辨识度非常高。
这种星罗棋布的茶树,通常来讲,管理权归属往往是几户茶农共有的。为什么呢?当初进山寻找茶树都是几户人同行的,有肉吃,当然就得见者有份。这也是曼松古树得以部分保留的原因之一,如果管理权继续模糊不清,那毁灭性的破坏还会加剧,别说有肉吃,可能连汤都没有喝的啦。
曼松古树茶并不像老班章、昔归、铜箐河等茶品一样具备极高的辨识度,清雅飘逸的茶汤,暗香涌动的韵味,会给体验者带来莫名的愉悦,曼松古树甜度的保障性很充足,即便是小叶种的躯体,同样可以随便加时蹂躏,耐泡度依然超群。
我曾在曼松新寨一户茶农家里,遇到一位酒后豪言壮语的90后小兄弟,给我普及了不少曼松的知识。他们家的曼松古树,可是很多老板年年预定守采的,迫于今年的行情走势,守采的人迟到或缺席了,用了一些不等人的鲜叶制作了一些茶,100克/袋的、200克/袋、500克/袋的分得清清楚楚,我都厚着脸皮逐一蹭喝。我提及背阴山,小兄弟马上开喷,曼松就是曼松,曼松只有新寨和老寨,背阴山就是背阴山,跟曼松没有关系。在场的兄弟姐妹赶紧来制止这一说法,说村里老人去世,吃了点酒,人也年轻,听听就行,不用在意。
提及此事,不得不说一下曼松老寨迁移的原因,由于老寨位于山顶,生活用水非常稀缺,旱季一来,基本上是缺水状态,为寻找水源,解决基本的需求,一部分搬迁至背阴山脚,一部分搬迁至曼松新寨。两个地方也把一个山峰一分为二,靠曼松新寨这一侧座西向东叫王子山,靠背阴山一面座东向西叫背阴山。
这就牵涉出另一个问题,背阴山的古树茶算不算曼松?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再次跑到背阴山,恰好遇到正准备杀青的一位朋友,拿着500克不到的鲜叶,在发表朋友圈,说是这一箩筐是他3年的工资,要精心炒制。
在12分钟的杀青过程中,感受到了曼松古树制作的小心翼翼,低锅温和慢动作,决定了曼松茶的香气不会高扬,内敛含蓄的溶入茶汤,将是曼松最让人销魂的特征之一。这种复合丰富持久的香型,也决定了曼松古树高高在上的价格。
这种几百克鲜叶数量的杀青,也多见于倚邦茶区,“猫耳朵”亦是如此。如果不是多年的经验积累,那不是炒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打算赔多少钱的问题。所以,鲜见大神演绎曼松古树杀青的视频流传,即便有,演戏给你30秒是可以有的。
于是,在背阴山的茶席上又展开了王子山古树vs背阴山古树的角逐。那么,能不能找到同一个人制作的背阴山和王子山的样品同时对比呢?只要有想法,就要去努力,在大家齐心协力的电话轰炸后,样品到手,的确王子山的曼松香型更丰富,水路更细腻清晰,背阴山稍微逊色一些,这样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别说一面朝阳、一面背阴的山场,就算是隔壁邻居茶地里的单株,也存在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是这一类茶必须存在的,不是吗?那么,这种山场的差异性是不是就是价差的导火索呢?那这是哲学问题,不多言表。
如果说,曼松是一个传说,那么曼松古树茶并非是传说中的“一泡难求”,就看你是在家里求、在市场求还是在茶山求,地儿求对了,我相信传说归传说。(作者:陈伟,来源:云汀普洱茶,图来源:南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