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国古代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茶道历经发展,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崇“礼”尚“和”的精神。上自朝廷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茶礼。在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当地人日常的“开门七件事”中,闽南工夫茶被摆在第一位。人们把茶叶称之为“茶米”,把茶叶冠于大米之首,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那么,闽南功夫茶是怎么来的呢,闽南功夫茶都有什么讲究呢?一起看看吧!
一、闽南功夫茶的由来
闽南地区,指的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等三个地区,这里讲的是传统闽南话,与台湾的台语一样。在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泡制功夫茶,作为我国传统的茶文化瑰宝之一的闽南功夫茶,可谓历史悠久,颇富传奇!
闽南地区靠海,最早的闽南功夫茶据说是打鱼的渔民发起的,那会的渔民由于长期出海的原因,在海上长时间食用鱼肉,导致了身体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元素出现失衡,经常会发生肠道不适等症状。渔民们发现,茶叶含有较高的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能够及时补充体内的这些元素,改善身体的不适,密封后的茶叶可以长时间保存,并且不变质,因此茶叶也成为了渔民们出海的必带品。
除此之外,渔民们还发现,茶叶还能够有效的去除鱼腥味,久而久之,大家便养成了每天喝茶泡茶的习惯,这就是闽南功夫茶最早的雏形。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期,闽南人把功夫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人们把喝茶当成了一种时尚,一种乐趣,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朋友聚会,甚至街坊邻居碰头,一坐下来不干别的,就先切上一壶好茶,逐步形成了“以茶交友”的新风尚。
现如今,在闽南地区,无论是祈神拜佛,还是婚丧喜庆,茶叶是必不可少的祭拜物之一,茶叶已经紧密的与闽南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闽南特色的“多彩茶俗”。
如今的闽南功夫茶,随着社会的进步,闽南人对于功夫茶的茶具、氛围都有讲究。如果你到闽南人家里做客,你会发现闽南人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套精美功夫茶具,闽南人的娴熟的冲泡功夫茶会让你耳目一新,优雅的泡茶氛围能使你的境界瞬间升华。
闽南功夫茶的茶具配套与潮汕功夫茶如出一辙,一般茶桌上功夫茶套具一般包括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筷等。
功夫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茶风兴盛,茶具品种越多,质地精美。闽南地区盛行工夫茶,工夫茶最讲究茶具。闽南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种。
二、闽南功夫茶的茶礼
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大有工夫可言,再加上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礼俗,工夫茶之工夫也就更加出名。闽南功夫茶的常见茶俗礼仪文化简述如下:
1、客来敬茶:
以茶待客是当地的普遍习俗,不论你走进富裕之家还是贫困之户,工夫茶对于接待来客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礼节,“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是当地人的口头禅。有客来,泡沏一壶芳香的工夫茶,宾主间的亲情友情也会在品饮工夫茶中更加融洽。
2、斟七分茶“
在与闽南当地与茶友喝茶交流斟工夫茶时,手要注意放得很低,茶壶嘴伸到杯中几乎近杯底,谓之“高冲低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茶杯斟满,只须七分满就行,谚云:“茶七酒八”说的便是斟酒倒茶不可斟满,太满不仅客人不好端,也容易溢出茶水,溅到衣服上或烫伤茶客的手,显得既失礼又尴尬,给现场气氛造成难堪。
3、摆三杯茶:
当地人家中的茶盘中,通常只摆三只茶杯,这种工夫茶杯又薄又小,叠起可含口中而不露。当地有句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讲的是饮工夫茶以三人为宜。中国汉字的“品”字为三口,三只茶杯象征一个“品”字,说是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即使是茶客多,也只摆三不摆四,因为大家让来让去,才显得热闹。
4、叩指谢茶:
操工夫茶者一般不饮头泡茶(第一次斟的茶),头泡茶当让与长辈或宾客,操茶者要伸手示意:“请喝茶!”。茶客端茶时,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托着杯底,这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并且对茶盘上三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很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拿旁边的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的一杯。
主人续茶时,茶客习惯用手指敲桌致谢,单敲中指,表示本人致谢;食指和中指同敲,表示携夫人同谢;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同敲意为代表全家人答谢。客人自己端茶杯时。还有的解释说长辈对晚辈叩单指,反之叩双指,也有谓叩双指代表已婚,叩单指代表未婚云云。
传说乾隆皇帝微服私下羊城,和周日清来到泮溏村口“享顺楼”的小茶楼,一个伙计右手提着一只大铜水煲,先到乾隆面前,右手往上一提,顿时滚水从高处泻下,势如青龙吐水,由铜煲嘴直注茶盅中,非常好看。
乾隆立刻自己取过铜壶来,站起来,学着伙计的模样,向周日清的茶盅冲起茶来。周日清受宠若惊,欲行大礼,又恐暴露天子行藏,情急之下,以双指弯曲叩桌,聊代屈膝。民间由此效仿,遂成茶俗。有闲诗云:“一盅两件上茶楼,茶礼笃台扣指头,传说乾隆周日清,臣谢君恩指当首”。
5、新客换茶:
当主宾喝茶中间再有客人来时,主人就要撤换茶叶重新冲茶,以表对客人到来的欢迎,否则会被认为“怠慢客人”、“待之不恭”。当茶叶冲了几遍后,茶汤从浓到淡,便要更换茶叶,如果“无茶色”时还在冲,会使客人认为主人是一个对己冷淡,不尽地主之谊,没有礼度和礼貌的人。
6、糕点配茶:
饮闽南工夫茶,倘若不自控饮茶过量会有“茶醉”的现象。所以,热情周到的茶主人会事先置备一些糕点、花生米、干果之类,谓之“茶配”。“茶配”不但防备“茶醉”,而且体现主人待客热情、慷慨,因而有人形容喝有茶配的工夫茶谓之“全茶”,没有茶配的则叫“半茶”。
三、闽南功夫茶的茶俗礼仪文化
1、结婚拜茶:
男婚女嫁、定亲成婚等礼仪中,都要用上工夫茶,取其“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吉祥寓意,特别是新婚第二天的拜茶这一隆重的礼仪更忽视不得。这天上午吉时,亲戚按照辈份排列有序,在大厅的椅子坐定,新郎新娘要双手共捧红色茶盘上的工夫茶,每个茶杯内各放两颗金桔蜜饯,依次向亲戚长辈行跪拜式的献茶礼,这一礼节就叫拜茶。喝完茶的长辈要说祝福的吉语,并以吉数钱币回礼,谓之“压茶礼”。
2、拜年赠茶:
每逢新年岁首,亲友间相互拜年的礼品,一定要有四种,谓之“四色”,其中必不可少的要有适合泡沏工夫茶的乌龙茶。即便是平时,茶叶也往往是人们送礼的首选。当地人将茶叶看作是一种高尚的礼品、纯洁的化身、通用的饮品。
3、拳馆茶规:
拳馆(即武术馆)的工夫茶,一般设左、中、右三杯,以待客人。进入拳馆,饮茶须懂其礼节。客人入门左边的称为“主人茶”,中间的称为“师父茶”,右边的称为“客人茶”。主人敬茶,客人必须端拿右边那一杯,如果客人茶被人先拿了,须借左边的主人茶,将它移到右边客人茶的位置上,然后再端而饮之。切不可端拿中间那杯师父茶,若是进馆就端饮师父茶,就会被视为“强宾压主”。再者端茶杯时,杯底不能擦茶盘边沿。茶喝完放杯要轻手,不能让杯发出声响,否则便有“故意寻衅”之嫌。
常言道:“人入乡随俗,船进港随湾。”了解闽南工夫茶的交际礼仪,他日有时间到闽南工夫茶的故乡旅游走访,便可心中有数,少几分误会,増几分相熟,多几分情感,对大家都有甚多好处。
四、闽南功夫茶的有什么讲究?
1、茶具: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赏识价值。
2、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通常以山泉水为上,纯净水、矿泉水次之,其他不建议。
3、茶叶: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茶道的基本前提之一。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形状光彩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4、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是非与汤候有关。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
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健康。
5、环境:
闽南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商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跟着糊口水平的进步,很多人在厅里布置了很多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万石植物园内有很多茶室,有在树荫石凳,有在寺庙庭院,随游客兴致,择席而坐,边品著边观尝天然,交谈情心,十分得意。